在我的旧相册中,有两张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照片。看到了它,不禁触景生情,勾起难忘的往事。
1951年秋季的一天,青年团柳州市工作委员会机关团支部举行团日活动。机关支部有女团员刘明曦、朱桂芝、易素华、陈淑彬以及男团员钱默玄等同志。由于广西省立柳州医院(1936年7月成立,1952年改为柳州市人民医院)只有几个女团员,没有建立团支部,于是组织部把她们编入我们支部。当年我任支部书记(相片中背挎包者)。大家建议到弯塘村柳江河畔搞活动。大伙儿高高兴兴地盘腿坐在河岸草地上,一边欣赏柳江风景,一边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那时我们是年轻小伙,如今都变成八旬老翁老妪。当年我们穿的是粗布缝制的灰制服,过着战时实行的共产主义供给包干制生活,没有工资,每个月只有旧币5万元(新币5元)零花钱。我们和共和国一道,历尽艰辛岁月,才走到今天。回顾当年,江岸上和市区是一间间陈旧破烂的房屋。放眼今日,柳江 河堤固若金汤,座座彩虹般的大桥横跨柳江,市区林立的高楼大厦,西装革履的人流,川流不息的汽车,令人目不暇接。这张照片是老钱同志用傻瓜机拍的。
1953年的“三反”运动结束后,我被调来柳州工人报(后改为柳州日报)工作。先期在“文艺版”作编辑,后来任记者。1954年报社购进一台135型的莱卡照相机。此前报社没有照相机,报上的图片是新华社发来的。地方新闻的图片,多数是私营艺联照相馆老板胡东光 义务拍摄,并且免费供给的。“文艺版”主编、木刻家陆田教会我使用照相机。有一天,他带我到鱼峰山学习摄影。登上峰顶后,从峰顶俯瞰市区,他指导我如何构图和调光圈……完成了《从鱼峰山顶俯瞰柳州市区》的创作(上右图)。
看着“团日”的照片和旧的柳州市区全景图,再对比今天欣欣向荣的新柳州,我们不禁感慨:“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新闻推荐
市民祭扫提倡文明环保 昨天各公墓及殡仪馆比较冷清,今明两日将迎来祭扫高峰,相关保障工作已准备就绪
清明扫墓,鲜花祭拜和传统祭拜方式都有市民西山公墓内挂有“严禁燃放烟花爆竹”提醒横幅。(均为记者黄紫微摄)...
柳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柳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