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芝坤跟妻子在丈量木材。记者汤世亮摄
?曹芝坤虽然走路都很吃力,但他脸上却满是笑容。记者汤世亮摄
□本报记者汤世亮通讯员谢伦干荣辉
4月初,在龙胜各族自治县瓢里镇上塘村羊厄组靠近公路的一个简陋的木衣架加工厂里,一位身材瘦小的中年男子提着一捆已锯好的木条蹒跚地走着,他每向前走一步都要用另外一只手提起自己的右脚,蹒跚的身子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吃力。金黄色的阳光打在他的脸上,呈现的却是满脸笑容。他便是这家木衣架加工厂的主人曹芝坤。
“现在脚已不痛了,就是走路还是不方便。”见到记者,曹芝坤丢下手中的活,一瘸一拐地引着记者走到他在工厂边搭建的简易的家中,他的妻子潘成妹正在洗衣服。“家里很简陋,请不要见外。”曹芝坤客气地说。记者扫了眼整个屋子,的确简陋。屋里除了一台小电视机和几张椅子外,再也没有其他东西了。但看看曹芝坤和他妻子,脸上却写满了满足。
今年47岁的曹芝坤出生在龙胜龙脊镇和平村彭家组,在上四年级那年,一天放学回家,他感觉右脚有些疼痛,他强忍疼痛步行6里多路慢慢回到家里。但那天恰好遇到他爷爷去世,家里人都在忙爷爷的后事。曹芝坤以为腿疼的事情不大,也没有跟父母说,自己在床上睡了两天。等到把爷爷的后事料理完,父母发现他已痛得满头大汗,在床上打滚。父母急忙把他送到县医院,为了止住疼痛,医生给他的右脚注射了麻药。这样痛是止住了,但曹芝坤感觉右脚却不再灵活,走起路来也一瘸一拐了。“当时医院没有查出是什么原因,后来才知道是小儿麻痹症。”曹芝坤说。
“那时候还想多读点书,好走出家里的大山,但右脚残疾了,一下子所有的希望就破灭了。”曹芝坤回忆说,虽然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行走了,但他仍继续坚持念书,一天来回走十几里路都不在乎。
初中一年级后,家里的经济条件再也没有办法送曹芝坤继续上学了。曹芝坤只好回到家里跟着父母务农。“你别看我脚不方便,家里的农活我都能干。”曹芝坤说。在家里的那几年,插田、挖地各种农活他都做得挺好。“父母总会老去的,我不可能要让他们养我一辈子。”曹芝坤一起有4兄妹,哥哥20多岁就得病去世,两个妹妹都嫁人了,也很少有时间回来,赡养父母的重担就落到他一人头上。
2001年,不甘心在家务农的曹芝坤来到柳州帮妹夫打工,从事木衣架生产。这段打工的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从进工厂的那天起,我就盘算了以后自己要开家衣架加工厂。”曹芝坤老家所在的龙脊镇木材比较多,他觉得自己缺少的就是木衣架加工的技术。半年后,曹芝坤学到了加工技术,决定自己回家创业开木衣架加工厂。但他手中只有打工积累的1万多元,办一个简易的木衣架加工厂至少需要2万多元。“当时村里人都不看好我,就是我父母也不赞同我开厂子。”曹芝坤说,父母觉得我在家老老实实打点短工过日子就可以了,不要瞎折腾了。但倔强的曹芝坤没有放弃,他先是到镇里和县里的银行借钱,都吃了闭门羹,后又四处跟亲戚借钱,但亲戚都不愿意借钱给他。父母见曹芝坤是铁了心要开木衣架加工厂,最后也帮着他四处借钱,终于凑足了开厂的钱。
厂虽然开了起来,但做木衣架加工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刚开始没钱请不起工人,什么事我都自己来做。”曹芝坤说。但最折磨他的就是去山里采伐木材。为了找到价格便宜木质又好的树木,曹芝坤拖着不灵活的右脚在周边几个乡镇的大山里来回奔波,一天下来就要走几十里山路。“一天走下来第二天脚肿得厉害,下床都痛。”但曹芝坤知道自己没有退路,再累再苦也要撑下去。
付出总会有收获。一年后曹芝坤的加工厂就走上正轨,开始盈利。最让他高兴的是,在开加工厂期间,他遇到他现在的妻子潘成妹。“那时候她到我的厂里打工,后来我们就好上了。”说起跟妻子相遇相知的经历,曹芝坤显得有些腼腆。当时已30多岁的曹芝坤还是单身,他和父母都觉得他这辈子娶不到老婆了。“我当时跟父母说我要结婚,他们一点也不相信,还让我也别做梦了。”曹芝坤告诉记者,当时妻子的父母和亲戚都很反对他们结婚,但妻子就是要嫁给他。
如今,曹芝坤夫妻两人把加工厂办到了瓢里镇,工厂也越做越大,请了八九个工人做事,一年下来也能赚个七八万元。“以后父母老了,孩子大了要上学,我们肩上的担子会更重,但只要我们努力,什么困难都会过去的。”曹芝坤说。
新闻推荐
自治区党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全体会议强调保持韧劲勇破难题 从严从实推进改革彭清华主持陈武出席
据《广西日报》消息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自治区党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彭清华10月8日下午主持召开自治区党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全...
柳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柳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