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个传统的红白案师傅。
红案,他做的大菜是传统的白切鸡 、香芋扣肉 、酿豆腐。当然,大厨做起小菜来,也是十分讲究的。比如那砍好待煮的鸡要放了香蒜 、姜丝 、生抽 、白酒和生油腌了,再用手细腻地抓过,未几,就香味四溢。要是酿豆腐,把猪肉慢慢地剁细,再与糯米 、豆豉 、青葱头一起剁细得分不出彼此,油盐与馅心才能淋漓尽致地交融,就会可口好吃。
父亲是地方有名的白案师傅,一生中开过两个饼厂。开饼厂时,父亲最爱的是过年时做兰花根和麻通。善于心算的父亲做的兰花根配料里,总是小糯米粉 、粘米粉 、面粉配得恰到好处。将这些粉大力合成团,起了黏性,再搓成条,切成2分宽,5分长的细条,分时段阴干后,就开大灶,烧木柴,下大油锅,炸至金黄,途中需不断地用手掐捻以测试胚条的脆度,然后起锅用白糖和黄糖煮了糖油,将炸好半成品裹了浆,这香脆,甜腻的兰花根也就做成了。
麻通的做法与兰花根相差不远,只是更讲究配料和工艺。如同母亲常常描述的,做麻通是最赚钱的了,一条小小的东西(胚子),下下油锅就炸得好大的一个麻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除了过年吃兰花根 、麻通这些年货,平常时吃的就是大块的圆饼了,直径有十多厘米,上面撒了一层细白糖,5分钱一个的,统称为:“饼”,俗称为:“老糠饼”。这种饼平常人家也不会轻易买来吃,只有在走亲访友时买上四个或八个,糖烟公司商店的 营业员会拿张四方的黄纸,打了三角包上饼,再用细麻绳扎好,留了手拎的活扣,就是一份体面的礼物。
那时买饼,也多数是用来哄小孩,夫曾提起一件令人难以忘怀的事情。那是上世纪70年代初,夫刚从农村插队抽调回柳州某单位,有了经济收入。他有两个侄儿一个5岁,一个3岁,他常常带他们去柳侯公园玩耍。
每次去公园,都要去公园路唯一那家国营糖烟杂货店买两个5分钱的饼给他们吃。营业员都是将饼装在一个玻璃瓶里,依次摆放。一次,夫交了钱,营业员就用竹夹拿出饼给两个孩子。
仅仅几秒钟,两个孩子便吵闹起来。原来,两个饼虽然份量一样,但眼尖的孩子却看出有一个稍稍小了点,都争着要那大个点的。搞得夫尴尬不已,逃似的先出了商店。
会吃饼的内行人会挑“桃酥饼”。这桃酥饼黄灿灿 、油渗渗,摆在糖烟店玻璃柜里长方形的铝盘中,价钱也和普通饼一样,5分钱一个,但桃酥饼却是搭摊的赔钱货。据说桃酥所用的原料是上好的面粉和米粉,还要配用许多猪油和白糖,所以吃起来香脆 、甜腻(是那时吃货的最高标准)。
若将桃酥打包回家,那饼的油一会儿就将黄纸渗透了。
近年,柳州一家老字号饼家的老板因割舍不下数十年来的饼情结,自己出资开了一家饼文化博物馆。在这里,老柳州们似乎穿越了岁月,见到了几十年前吃过或见过的老糠饼 、牛耳饼 、桃酥饼 、月亮饼。这让人唏嘘感慨不已。
新闻推荐
昨日,记者在柳州白莲机场扩建工程施工现场看到,航站楼的主体已见雏形,施工人员正在进行内部施工,顺着楼梯上二层,工人们正在搬运玻璃、铺设地板砖。目前,航站楼的强电桥架和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