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柳州市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战场。
“十三五”期,我们要把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转型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加快创新发展,推动工业转型,努力使柳州市工业经济迈入新阶段。
一是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快企业技术中心 、研发中心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发挥重点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和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的基础作用,建立一批产业创新联盟,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大力推进原始创新 、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获取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建设一批促进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核心企业系统集成能力。
二是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以“互联网+”为动力引擎,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 、新模式,加快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积极推进制造过程信息化,推动业务协同,实现精准制造。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客户关系管理 、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促进设计与制造 、产供销一体 、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推动“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 、云计算 、大数据 、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的新业态。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集聚共享资源,发挥互联网对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持续渗透与影响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建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 、众包设计 、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
三是加快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以现有产业应用为切入点,以应用促开发,依托应用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着力培养一批工业机器人研发 、应用和技术服务的专业人才 、创新团队和制造企业。大力发展以数字化 、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专用装备。
积极研发工业机器人 、智能专用装备 、智能传感器等智能制造关键装置及部件,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单元和数字化工厂,着力推进智能装备与现有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推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 、数字化控制 、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
四是加快传统产业优化转型。立足柳州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以推进智能制造和“互联网+”为重点,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着力提升汽车 、钢铁 、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加快广西柳州汽车城建设,以打造汽车全产业链为核心,加快汽车产业由低瑞产品向高端产品,由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积极采用新技术 、新工艺,着力调整钢铁产品结构,延伸钢铁产业链,加快钢铁产业转型发展。
机械产业在重点发展大型 、智能化 、节能型工程机械的基础上,加快向高端装备 、智能装备制造转型,加强对外合作,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加快由国内品牌向国际品牌转型。着眼技术改造 、装备升级 、品牌质量提升,应用新技术 、新工艺,改造提升食品 、化工 、纺织服装 、建材四个传统优势产业,以先进产能替代落后产能,推进传统产业创新转型。
五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政府引导,集中优势资源,实施重点突破,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 、电子信息 、先进装备制造 、新材料 、节能环保 、生物与制药六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市场导向 、企业主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选择一批产品市场前景好 、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做为重点培育对象,有计划 、分步骤地推进企业成长。支持企业技术创新,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依托现有工业园区,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园区集中,加快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领域集聚,着力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 、创新能力强 、示范效应明显 、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六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强规划引导,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工业和服务业全面融合,促进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引导鼓励企业开拓产品后市场,延伸产业链,促进产品发展和服务增值有机结合,提高企业规模和效益。加快推进“互联网+”与传统软件信息服务业融合,深化大中型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和大型专业化物流企业。大力发展以功能设计 、结构设计 、形态及包装设计为主要内容的工业设计,探索创建工业设计中心,为引进和培育工业设计企业和团队提供平台载体支撑。
新闻推荐
日报消息(记者段超)“我们相信企业想干事 、能干事 、干成事,有困难请大家提出来,市委 、市政府将全力服务和帮助企业。”昨天上午,市委书记郑俊康到广西汽车...
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柳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