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全和他的桥梁剪纸作品
剪刀一开一合,就剪出一朵花。
“柳江大桥”
“文惠桥”
柳报的稿费单也是杨永全的剪纸素材
记者 周仟仟
实习生 卢刘霖蕙
柳州不仅山清水秀,还是个建有多座桥梁的城市,被称为“桥梁博物馆”。柳江上架起的一座座桥梁,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不少人用画笔、镜头记录下各种桥梁的风采,而家住北雀路的73岁市民杨永全,通过一把剪刀、一张纸,把柳州的桥梁“搬”到纸上,用一把剪刀做出了大文章。
身边的事物
都是创作素材
杨永全最早与剪纸结缘是在1964年。“那时我在部队负责宣传工作,经常要制作板报,我就想着能不能做点不一样的。后来在报纸上看到了剪纸,觉得非常新颖,我便尝试用剪纸来装饰宣传板报。”杨永全说,没想到就这样渐渐对剪纸产生了兴趣。
1969年,杨永全回到柳州工作,单位同事知道他有这门手艺,便让他帮忙剪结婚的“囍”字。渐渐地,杨永全的剪纸技术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口口相传之下越来越多的同事请他帮忙剪“囍”字,甚至同事的亲戚朋友结婚都会找到他。“他们找我帮忙我都很乐意,因为我觉得这是对我剪纸技术的一种肯定。”对于同事的拜托,杨永全很用心,为同事“私人定制”,每一家的“囍”都尽可能剪得不一样,一套“囍”字剪下来要花上一个礼拜的时间,大、中、小号的“囍”字数量有六七十个之多。
慢慢地,杨永全越剪越多,对剪纸艺术越来越感兴趣。杨永全开始剪起了人物肖像:“我剪的人物大家都熟知,所以要求比较高,神态要逼真,特别是人的眼睛要剪得传神。”
后来,杨永全剪纸作品的题材越来越广。只要杨永全看到好的图案,都会记下来,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是他创作的原型。因为对生活充满了热爱,这也使得杨永全的作品非常富有生活化。由于剪纸除了手上功夫还需要构思和创意,杨永全找了许多专业书籍来学习。
用剪纸记录 柳州的变化
“我希望用剪纸记录柳州的变化,记录下这个美好的时代。”随着柳州城市建设不断发展,柳江上建起了一座又一座大桥。感叹柳州的巨大变化,2002年,杨永全萌发把柳江上的大桥用剪纸“记”下来见证柳州发展变化的想法。
2002年,杨永全正式开始“剪”柳州的大桥。“每次《柳州日报》或者《柳州晚报》上刊登出来有关柳州各座大桥的照片,我都会好好保存下来,用来对照剪纸。”杨永全表示,以前日报、晚报稿费单背面就是三门江大桥,他也对照着剪了出来。除了报纸上刊登的照片,杨永全也经常自己到桥上走走,拍下照片,留作剪纸素材。
从当年剪出的第一座柳江大桥至今,16年间,杨永全总共完成了15座桥梁的剪纸创作。在这些作品中,杨永全不只是单纯地剪出桥梁轮廓,还会用心地把周边的风景、建筑都剪进去,让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其中最让杨永全满意的就是静兰大桥。“它是最费心思也是我最满意的作品。我除了剪出了大桥,还剪了一些帆船。”杨永全说,柳州这一江水,其实也是柳州的一大名片。这15幅桥梁的剪纸作品像一幅幅连环画,记录着柳州日新月异的变化。
在桥梁的剪纸创作中,杨永全常常沉浸其中,废寝忘食。从早上起床吃完早餐就开始剪,一直剪到晚上。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一直到剪完才罢手。杨永全对自己的要求很高,一定要把作品做到最满意的程度。“剪得不满意,我就会重新剪,直到满意为止。”正是因为杨永全精益求精的态度,他的每一个剪纸作品都很精美。
目前,即将竣工通车的白沙大桥是杨永全下一个剪纸作品的目标。前几天,杨永全特意去用手机拍了许多白沙大桥最新的样子。“我不单单是让大家看到我的作品,最重要的是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作品来了解柳州的历史文化。”杨永全表示,等所有大桥剪完后,希望能把作品捐给市博物馆或档案馆,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了解柳州。
新闻推荐
正值盛夏,柳州街道、公园里的鸡蛋花相继盛开了,因花朵花瓣外部为白色,中心为鲜黄色,如同鸡蛋的蛋白与蛋黄而得名,是夹竹桃科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