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克
杨克
通讯员蒙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杨克,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作品》文学期刊社社长。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台湾华品文创有限公司出版《杨克的诗》《有关与无关》《我说出了风的形状》等11部中文诗集、4部散文随笔集和1本文集,在日本思潮社、美国俄克拉赫马大学出版社、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出版社等出版多种外语诗集;诗文被《中国新文学大系》《中国新诗百年大典》等400种选本收录;主编《中国新诗年鉴(1998-2017每个年度)》《<他们>10年诗歌选》《给孩子的100首新诗》等;获英国“剑桥徐志摩诗歌奖”、罗马尼亚出版版权总公司“杰出诗人奖”、广东鲁迅文艺奖、首届双年十佳诗人奖等十多种文学奖项。
一
11月,菊花吐蕊,露凝成霜。
他上世纪70年代离开柳州,之后数次回柳,每次都来去匆匆。这次回柳授课,走出火车站,他明显感觉到了柳州翻天覆地的变化。惊鸿一瞥,市区高楼林立,柳江多情旖旎,如巨型画廊,他惊艳这座工业城市的日新月异,赞叹这个山清水秀、极富诗情画意的宜居环境,感慨各种媒体宣传柳州的浓郁民族风情,这还只是柳州的局部。
他是当代著名诗人杨克。
二
位于柳州市河西路的南宁铁路警察训练学校,时下,大院内绿树成荫,秋叶静美。我们约访了应邀到此授课的杨克老师。
“柳州历史上,我们记住了柳宗元以及他流传下来的诗文。文化的积淀和传说,赋予一个地方灵性,就像人们去西湖,知道有白娘子和许仙的传说。像柳州鱼峰山脚,一直有民间山歌对唱,这是别处没有的,柳州应该强化这方面的文化宣传。”杨老师非常和蔼,和我们谈笑风生。
他认为随着国力增强,诗歌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像“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样的句子,已经挂到老百姓嘴边,说明人们越来越关注精神层面的追求。诗歌虽是小众艺术,但在碎片化阅读时代,诗歌恰恰是最适合新媒体传播、最适合大众参与的。杨老师告诉我们,他在剑桥大学写的《又见康桥》,一天就有96万人用手机收听。
“写诗,就是在语言的石头里挖掘矿藏。”他生动地打比方,“我们写了很多诗歌,就像挖了很多石头,但到一定时候,需要呈现一些矿藏,要有经典意识和精品意识,要有一点辨识度。”
杨老师谈到,中国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但中国作品进入世界主流的还很少。如何加强原创性和经典意识,对人类命运进行更深层地揭示,为世界提供写作范例和学习榜样,我们做得还不够。中国文化输出的影响力相对较弱,这方面,作家们任重而道远。
杨老师认为《柳州晚报》等媒体不定期举办的文艺沙龙和雅集等,对营造地方文化氛围大有裨益。他说,写作是相互影响的,柳州作协目前采取的导师签约制培养文学人才,这种模式的创作是有希望的。
三
“做一件事,首先是热爱,才能够持久”,杨老师谈起自己的创作历程时说。他认为写作过程中,内心充满喜悦,愿意做这些事,这种状态很重要。一个作家要有影响力,必须保持创作的长度,能够持续输出作品。所谓天才出于勤奋,一个人用几个小时创作与一个人用几千个小时创作,如果不是前者惊世骇俗,后者影响力肯定更大一些。
杨老师的诗,注重对土地和民族的深度挖掘,早年在广西的写作,题材多是对边地文化资源的描绘,如《走向花山》;上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初,转型写城市诗歌,属于农耕文明到城市文学的断裂式写作;之后,进入商业时代的写作,其间作品有《在商品中散步》《天河城广场》等。
杨老师较少写内心梦呓和一己悲欢,只是真实客观地谛听,用心感受这个世界。他的诗行里充满了中国元素、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关注环境的变迁,关注中国的变化,关心社会和人生,如上世纪80年代写红水河的诗歌《深谷流火》《大迁徙》,新世纪作品《在东莞遇见一小块稻田》《高天厚土》等。
他认为诗歌是写给灵魂相通的人看的,诗是献给无限的少数人的。内心敏感细腻的人,能觉知微妙的传达,能准确捕捉诗人的意图,诗歌适合这样的人来读。
四
笔者请教杨老师,年轻人应该如何读诗?他认为小孩就可以读诗,孩子都是诗人,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本身就很有诗意。多年来,致力于诗歌讲座和文化传播,杨老师认为,普通读者愿意读什么,就读什么;对于写作者,建议读像泰戈尔那样经典的诗歌;在不同的阶段,读一些跟自己风格、气质和感觉比较接近的诗歌或小说,对写作会有启示,更有帮助,能够共鸣,就有助于推动。对于有志于写作的人,要想办法超越,而不仅仅停留在学习的层面。
什么是好诗?杨老师认为,一种是文学史绕不过去的;一种是语言表达富有灵性、特别入心的;一种是抒写时代的;一种是极富想像力的;一种是非常有感染力的;还有语感朗朗上口的;很有古典味道的……各种各样的诗歌,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写,只要大多数读者认可,都是好诗。
杨老师写下《走向花山》《在一棵石榴里看到我的祖国》《天河城广场》《夏时制》,他希望通过诗歌,揭示人的生存真相,以个人经验告知人类在地球上的命运,呈现中国大地的变迁和嬗变中人的遭遇引起的心灵震颤,见证了一个人的时代。
他的诗歌涉及面广,政治和社会,东方和西方,高尚与卑微,爱情与人性,城市与农村,生态与环境,自然与心灵,自我与他人,灾难与困境,梦呓与现实,空间与时间,修辞与形式,语言和文明,林林总总。 “我写关于世界的诗歌,也可能是世界的幻象。”他说。
正如他在《信札》中写道,“也许一开始我的身子就被你的笔迹捆住了/柔韧的不是语言,而是缠绕本身”,因为热爱,当他写下一首自己满意的诗时,就觉得生命充满了快乐!
五
元气满满的叙述,金句迭出,讲了近两小时诗歌,杨老师越讲越兴奋,索性把腿盘到沙发上,继续滔滔不绝……我怎么也不能将眼前这个脸庞红润、声如洪钟的杨老师和一个花甲人士联系起来。相反,我看到他心里住着一个孩童,雀跃着一颗无邪诗心。他说的话,他写的诗,在铁马冰河的几十年,如同水滴连着水滴,湖泊连着湖泊,江河连着江河,向着更深的悠远和辽阔,不知疲倦荡荡东去,前方,是蔚蓝海面,一望无垠……
新闻推荐
柳州日报社印刷厂是柳州市专业印报厂,因工作需要,现对CTP版材进行公开招标采购,欢迎符合相关条件的合格供应商投标。一、供...
柳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柳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