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姓名:李琪
年龄: 31岁
职务:柳州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情报大队民警
记者 文鑫豪
实习生 李朋霞 黄永佳
从警10年,李琪从一名反扒大队的巡警到禁毒支队情报大队的民警,在侦查上他慢慢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经验。在工作中,他是一只拥有敏锐观察力的“猎鹰”;生活上,他是同事眼中的暖男。
“台前”斗勇 “幕后”斗智
李琪是土生土长的柳州人,毕业于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后通过自考考上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2009年参加公安工作,当时他是一名普通的巡警,2014年开始从事禁毒研判侦查工作。作为一名从事情报工作的警察,他是情报提供者,他有着如猎鹰般的洞悉能力,不错过任何一条线索。他认为,在抓捕任务时,“台前”的抓捕收网是在与歹徒斗勇,那么“幕后”的情报支撑则是在与歹徒斗智。
“就像去年一起比较棘手的毒品走私案件,”李琪回忆,“那是一起从缅甸通过云南再到广西的贩毒案件。当时我们的线索有限,只知道‘上家’让人将毒品从某地运送至柳州,运输毒品车辆的具体情况不明。”
一边是所剩不多的时间,一边是毫无进展的情报。如何不让毒贩得逞,首先考验的就是李琪的侦查能力。“我们抓紧时间逐一排查,恨不得将一分钟掰成两分钟用,最终我们通过对大量车辆的摸排以及时间上的判断确定了运输毒品的车辆。当该车准备到达柳州高速路口时,我们发现了它的行踪,于是我立即向前线侦查人员通报,最终顺利控制运毒车辆。”李琪说。
情报是缉毒工作的基础,没有情报和线索,前线人员就会没有抓捕方向。在“幕后”,李琪和队友一起协助,共同寻找线索,以一个点拉开一条线,再顺着这条线挖出一个网,最后将犯罪分子一网打尽。
眼睛锐利 单位暖男
“去年,我们发现有一伙人频繁往返于柳州与南宁之间,而且据当时所掌握的信息来看,他们的毒品交易量很大,算是柳州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毒枭了。”李琪告诉记者,“那是在柳州和南宁之间的买卖,为了治标又治本,我们打算从‘下游’到‘上游’一网打尽。”
通过李琪的分析研判与前线的艰苦侦查,警方发现了南宁上家的真实身份,这期间耗时长达8个多月。在最后收网时,“幕后”人员更是连续奋战5昼夜。“当时我们连续5个昼夜对车辆进行摸排,每天一直盯着线索,一天就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李琪告诉记者,最后通过与前线警察的配合,顺藤摸瓜,警方于今年6月8日抓获嫌疑人,最终查获疑似毒品海洛因20块,毛重7000克;疑似冰毒4袋,毛重5000克。
“他就是一只‘鹰’,没有‘猎物’能逃得过他的眼睛。”这是李琪的同事对他的评价。李琪独创了多套情报导侦、研判支撑破案的新战术,收效甚好。截至目前,李琪通过情报研判共为支队提供有价值情报线索68条,共为支队破获的8起部级目标案件、18起省级目标案件提供了精准的情报支撑,通过情报研判协助抓获重特大贩毒嫌疑人204人,缴获各类毒品累计346公斤。谈及秘诀,他笑称:“所谓破案多起,不过就是你能发现别人看不见的线索吧。”
李琪靠出色的破案能力荣获个人三等功、缉毒战线先进人物、公安局内部警星等多项荣誉。他的同事称赞说:“他工作非常严谨、认真、扎实,经常因为有大的案件加班而不能顾及家人,但他从来不抱怨,完全听从组织安排。性格开朗,十分健谈,是单位里的暖男。”
李琪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他认为毒品是万恶之源,是偷盗、抢劫、诈骗等案件的源头,将毒品控制在源头,不让毒品流入社会,是他,也是禁毒工作者的宗旨。
新闻推荐
老人流浪在外32年终得回家 柳州、海城两地联动辽宁籍68岁的范思玲踏上回家的列车
范思玲望着窗外,和柳州告别。范思玲拿着回家车票。10日,范思玲(右一)和辽宁海城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通话。10日,得知能够回家,范...
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柳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