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进德二中,是黄燕国读书生涯的最美好回忆。
寻找故事
寻找人:黄燕国
被寻找人:龙江
寻找发生地:柳州
寻找心愿:你现在在哪里生活发展,日子过得好吗,不管生活千难万难,兄弟我很想你!
黄燕国和龙江不是同班同学,龙江比黄燕国大一届;他们也不是同村,一个住村里一个住镇上。仅仅因为在柳江进德二中同校,相识,相知,他们成为没有血缘关系的至交兄弟。即使1994年龙江失联至今,黄燕国仍认龙江是他的异姓兄弟。他想找到龙江,告诉龙江,一声大哥,一辈子都是大哥。
奇妙的缘分
“我和龙江本来是没有机会相识的,但缘分很奇怪,我们不仅相识,还很谈得来。”黄燕国说,他是柳江拉堡人,1983年进入柳江进德二中念初中。当时要住校,性格不是很活泼的他在学校很安静,谈得来的同学不多。上课,下课,饭堂,日子单调而枯燥,直到他认识了龙江——一个比他大一届的师兄,他才感觉上学也是令人向往的。
因为家离学校较远,黄燕国念进德二中时一直住校。有一次晚自习回宿舍后,正准备洗燥睡觉,听到隔壁宿舍传来阵阵笑声。住在隔壁宿舍的都是初二年级的师兄,平日他见了师兄仅仅只是点头,很少交谈。但实在无聊的他受不住欢声笑语引诱,于是跑到隔壁宿舍玩。只见一个男生正在讲一本武侠小说,那时的学生能接触到的课外读物很少,大家听得津津有味,这个男生就是龙江。能说会道是龙江给黄燕国的第一印象。
称兄道弟的友情
因为黄燕国和龙江在不同年级,只有在课后,黄燕国才能追问武侠故事的下回分解,于是两个少年接触时间增多。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相同,口味也差不多,最后两人的饭票都是混放在同一个盒子里共用。
在学校时,除了上课不在一起,两人几乎都形影不离,以兄弟相称。作为大哥,龙江会指导黄燕国的作业;作为进德镇上的人,龙江会带小兄弟黄燕国回家改善伙食。逢年过节黄燕国也会到龙江家里玩,不会认为自已是外人。
是兄弟就可以共患难
1986年,初中毕业,黄燕国没有继续念书,家里给找了一个单位,进厂工作了。龙江则继续念书,两人联系渐渐减少。偶尔大家约时间碰头,约个饭局。
黄燕国认为他和龙江的友情,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但时间是最残忍的东西,它不通知任何人就能改变,悄无声息,不留情面。因为龙江父亲退职,搬离了进德镇,两人断了联系。
1994年,黄燕国到文笔路走亲戚,在一家牙科门诊里,意外地遇上了龙江,他穿着白大褂坐在桌前。看到黄燕国的龙江,眼神躲闪。最后两人找了地方吃饭,黄燕国谈了这几年的生活,龙江只是回忆进德二中时的趣事,却没有提及初中毕业后的往事。在黄燕国追问时,他避重就轻说:“兄弟,我的事你就不要问了,过好自已的日子吧。”
这一餐一共花费了100多元,是龙江结账。虽然黄燕国有很多话想要问龙江,但考虑到他仍在上班,打算有空再到牙科门诊找龙江。没想到再去时,却发现龙江已离开了牙科门诊。
“我很想找到龙江,告诉他,兄弟不仅是共富贵,也是可以共患难的。”黄燕国说,他念书不多,念完初中就参加了工作,仅有的读书生涯中,龙江是他最美好的回忆。他不会忘记亦师亦友的大哥龙江。从1994年见过一面后,他找了很多同学都没有龙江的消息。不知道龙江发生了什么事。不管怎样,生活千难万难,黄燕国都希望能找到龙江,即使现有能力不能帮他分担,但他会是最好的诉说对象。就像在进德二中宿舍时,“说书先生”龙江前面,总有一个捧场的听众黄燕国,他会说:“大哥好历害,再来一个。”
新闻推荐
柳州市工人医院创伤中心在第12届《中华骨科杂志》论坛获荣誉 一论文喜获三等奖
胡居正(右三)上台领奖。晚报讯近日,由《中华骨科杂志》编辑部、骨科在线主办的“瑞鹤杯”第12届《中华骨科杂志》论坛在天津...
柳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柳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