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体温检测点人手不足,她第一个补上;群众不配合工作,她会耐心地解释。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盘丽珠这个已经退休的少数民族党员、“老社区人”重回社区岗位,与大龙潭社区工作者并肩作战,坚守在战“疫”最前沿。
“大龙潭社区少数民族群众居多,我不仅熟悉社区工作,还能与少数民族群众无障碍沟通,有利于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近日,盘丽珠向记者讲述了她参与战“疫”的原因。而像盘丽珠一样的志愿者在鱼峰区并不少见,各民族群众在这里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用一个个实际行动书写了民族团结的赞歌。2019年,鱼峰区荣获了“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荣誉称号。
小社区凝聚大团结
“我们都是一家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谭迺核说。谭迺核是大龙潭社区的一名退休医生、毛南族党员,他从柳州橡胶厂卫生所退休后又返聘到了诊所上班,并且每天下班后还要先到邻居卢玉珍的家中,帮她翻身、护理和上药。
原来,邻居卢玉珍因一次意外事故导致高位截瘫,她的丈夫也因身患疾病无法照顾瘫痪在床的卢玉珍。为此,覃迺核主动承担起了护理卢玉珍的重担,这一干就是5年。
过去,鱼峰区是柳州国有企业的集中区,辖区内的龙潭路、柳石路周边遍地是工厂,工人来自五湖四海,部分少数民族群众还定居在工厂附近。生活在鱼峰区的他们,虽然语言、文化、习俗不同,但是各个民族融合融洽,让这个大家庭充满了温暖与爱。
在进入新世纪后,鱼峰区各个社区又结合本地实际,以民族工作为抓手,建机制、搭平台、聚人心,扎实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各项工作,逐渐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民族工作新路子。
如鱼峰区创新运用网格信息平台及时了解各民族群众思想动态、利益诉求,及时解决少数民族群众反映的困难,并及时提供服务,有效化解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和基层群众组织在联系关心少数民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化解民族矛盾等方面的优势作用,定期召开联席会、民情恳谈会、网格居民代表大会等;打造“网络山歌调节法”品牌,用通俗易懂的山歌进行纠纷调解;开设“民族工作专窗”,畅通与少数民族群众的沟通渠道,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实行动态化服务管理;组建“刘三姐”志愿服务队等,让小社区凝聚了民族大团结。
以歌会友增进民族交融
每年“壮族三月三”都是鱼峰区最热闹的时候,居住在这里的苗族同胞会盛装披银,凤冠花帽,胸牌步遥,聚集在龙潭公园吹奏芦笙,欢庆节日。
过去,这是一个民族的盛事;如今,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节日。近年来,每逢农历二月二、三月三、清明节等传统节日,鱼峰区都会组织开展“油茶会”,邀请居民共同品味美食,增进感情,并且以歌为媒,举办“鱼峰歌圩”,用歌、舞、乐器表演等艺术展现各民族团结奋斗的美好景象,用山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提高群众对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的社会知晓度,促进各民族同胞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油茶虽少,山歌虽短,却浓缩了深厚的民族感情。”鱼峰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工作人员杨凌说。
除利用辖区独特优势,用美食、舞蹈、歌曲搭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外,鱼峰区还创新开展了“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把民族团结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日常教学和课外活动,借助“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三位一体德育教育网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同时,为让辖区各族群众共同享受发展红利,鱼峰区今年还积极推进创建活动进企业和工业园区,与企业联手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就业难题,助力脱贫攻坚,为全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打下坚实基础。
同呼吸、共命运、手拉手,心连心,鱼峰区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如一枚种子播撒到了龙城的千家万户,让民族团结之花盛开在每个人的心中,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一家人。 本报记者 覃珩
新闻推荐
日报消息(记者周仟仟)养老服务是民生大事。3月31日从柳州市养老工作会议获悉,到2020年底,柳州市将通过多项举措,做好养老服务...
柳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柳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