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指导从更高的水田里提水下来,给“我们的”菜地的菜浇水。
缘起
12月4日,我们《柳州晚报》微信“早安柳州”专栏发了一则消息:《0.25元每公斤!桂林蜜橘严重滞销》。我的心自然被刺痛了一下,于是把半年前写好的这一篇翻出来发表,为的是让大家多关心体谅一下农民的辛劳。
下午6点多,廖书记准备煮饭,曾指导叫我一起去“我们的”菜地摘菜。
菜地在一个很陡的陡坡上,在村民石玉光家4层楼的楼房后面。真是惭愧,我驻村近半月,才知道住地(村委办公楼)隔一条马路的对面这个陡坡上,竟然有水田,有菜地。石玉光夫妻俩要外出打工,孩子上学也不在家,就叫我们三个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在他们的这一小块菜地上种菜,以免丢荒了。
弯着腰上到菜地,看一眼我们种的菜,然后上到上边的一个水田里,舀水进桶里提下来,曾指导淋菜,我则摘菜——苦麦菜。我们的菜地里种有苦麦菜、辣椒、空心菜,还种有一蔸南瓜,尤其是苦麦菜长得非常好——看上去也不比旁边村民菜地里的菜差多少。不过,我记得,我才跟这块菜地见过几次面,跟这些菜更是才见过三次面——
5月5日,我和曾指导到这块长满杂草的菜地除草、翻土,然后是曾指导一个人种上菜秧;不久后,我上来看过一次,看菜地种了什么;再后来又跟曾指导上来给菜浇过一次水,施过一次复合肥——可是几天过后,曾指导跟我说,施肥后有3棵辣椒被“腌”死了!——再后来,就是当天这一次“见面”,竟然就得收获了,离除草翻土才过了一个半月!可见,土地真是太厚道了!怪不得自古人们就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甚至“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不过,村民们并不能靠种菜来获得什么,基本上只能种给自家吃;而且,很多地方人多地少,村民很难仅仅通过在土地上劳作来脱贫致富;尤其令人痛心的是,土地厚道,但是市场却很残酷,比如谷贱伤农、果贱伤农的新闻总久不久刺痛我们的心:不少地方,苹果、荔枝等每斤5毛钱都没人来收,村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烂在树上,或者只能拿来喂猪……
先不想那么多了,眼前这些苦麦菜几天前都可以摘了,叶子多的已有十几片。我把能摘的菜叶都摘了——6月底的天,很热,有汗珠滴到菜叶上——然后把一些坏的、老的、皱的、被虫咬过的菜叶,都丢在地上,留来给菜地做肥料。那些长势好又漂亮的菜,才拿回去煮来吃。
把菜抱回厨房,放在饭桌上,很高很大的一堆,怕是我们三个人吃两三天都吃不完。可惜村委干部们都回家了,不然我们可以叫他们装些回去,我们就可以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回报他们一次了。
晚上煮了一大锅苦麦菜,我们三个人竟然全吃完了。其实这些菜也并不是特别好吃,好在也不难吃,只不过是,我们在吃的时候,时不时就笑着说一句:“多吃点,这是我们自己种的菜啵。”
当晚,我把摘菜吃菜之事发在了微信朋友圈,配了几张图,还特意配了一条很长很拗口的标题:《晚饭吃我种的、摘的、洗的、煮的、不苦的苦麦菜》。
补记
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大年乡,蔬菜一直卖得很贵(住附近的几名老人在街边摆卖的一些青菜除外),比如苦瓜都要5元/斤;因为大部分蔬菜是从140公里外的融水县城进的货,再加上“山路十八弯”,道路难走,运输成本拉高了菜价。
和我一起驻村的曾令海写过调研报告提出:能不能有企业来做这一件事——收购或配送呢?——各村村民把吃不完的菜集中在村里一个地方,大年乡或者融水县的企业(或私人老板)开车到各个村收购,再拿到大年乡卖(或者配送到县城有需要的单位),这样,村民可以增加一些收入,大年乡的菜价也不会那么贵了。
只可惜,这构想没有实现。
唯愿土地厚道,农民增收。 (记者 林雄)
新闻推荐
广西人独享的4天小长假,给旅游淡季带来热度 有人出境游玩 有人区内看雾凇
刘先生和朋友们看雾凇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今报南宁讯(记者闫芬丽)为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广西放假两天,加上周末,可以凑成一...
融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融水苗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