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者在祭拜孔子。
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严峻的战略形势让中共中央开始考虑西部建设后方的战略问题。1964年,中共中央提出“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在西部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全国上下掀起一股“三线”建设热潮。
这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伟大工程,也是一代人难忘的记忆。
□记者雷媛媛融安县长安镇珠玉村与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胜地丹洲相距只有400米,但相比之下,珠玉村有些“相形见绌”。然而,这座不起眼的小山村,却是那些在“三线”上挥洒汗水与青春的老战友们最珍贵的记忆沃土。
10月4日,60多名曾支援“三线”湘黔枝柳铁路建设的老战友重聚珠玉村,一同寻找那段难忘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满腔激情赴“三线”
“当年我们就是从这里上岸的。”清幽的融江水环绕着珠玉村静静地流淌着,村边渡口摆渡的小船搭载赶集的人和货物来来往往。
看到这熟悉的一幕,黄承奎激动万分。
1970年9月,柳州布置组建参加三线建设的民兵连队,开赴湘黔枝柳铁路大会战工地。同时根据上级部门下达征集三线建设兵员的指标,在郊区范围内征集了5个民兵连队,共计800余人。
三线建设艰苦 、任务重,没有工资,这样一项“苦差”却是当时年轻人最向往的舞台。黄承奎是羊角山公社的社员,得知大会战的消息后,他第一个提交“请战书”。
宋建中是插队知青,响应“上山下 乡”后,又主动请缨上三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三线去。”宋建中说,当时年轻人单纯,有的是建设祖国的满腔热情。
按照部队编制,五个连队分别为92020工程四团三营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连。十五连由文笔公社 、羊角山公社的174名民兵组建而成,全连下设四个排,其中一个女兵排,黄承奎任十五连连长。
1970年10月4日上午,十五连全体指战员在市小南路码头集结登船,在领导和各界群众的欢送下,开赴三线驻地。十五连乘船沿柳江逆水北上,经过8个小时的航行,于下午7点到达融安县大巷村。因水浅靠岸,全连改为步行行军,经过一个半小时进到珠玉村渡口,乘船过河,和先期到达的十一连会师,当夜进驻珠玉村百姓家中。
10月下旬,十五连接受了修筑便道的任务,全连投入建设战斗,拉开了铁路大会战的帷幕。
肩挑手扛修隧道
“呜……”一声声火车汽笛在杨梅岭间回响,老战友们沿着铁路线来到杨梅岭隧道。抚摸着隧道坚硬的石块,望着黑幽深远的隧洞,40年前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一幕幕浮现。
1970年12月初,十五连光荣地接受了打通杨梅岭隧道的任务。
杨梅岭隧道位于珠玉村杨梅岭下,全长108米,是92020工程中最难开掘的隧道。由于任务紧,全连分为三个班次日夜投入修建隧道攻坚战。十五连从北面掘进突入,十一连从南面攻进。没有挖掘机,全凭锄头铲子,一点点地挖,没有推土机和车辆,就靠肩挑人扛。
吃苦不算什么,还有更危险的塌方事故发生。时任宣传干事的陈育恒说,隧道分上下两层开凿,上层先修。一次,下层在爆破时,引起塌方,上层的地板上形成一个大窟窿。当时一个班正在上层作业时,十几个战友幸运地躲过塌方的窟窿,可他们被困在里面进退两难。最后,是当班的班长带大家冒着生命危险踏着窟窿的边沿,一个个撤出。幸好这次事故无人员伤亡。
两个连队凭借不怕苦 、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经过4个月的连续奋战,终于在1971年4月打通了杨梅岭隧道,为枝柳线融安段的全面铺轨奠定基础。由于表现出色,十五连荣获四团授予的“钢铁十五连”的称号。
三线女兵出能手
“背起行装,扛起枪,满怀豪情斗志昂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 方去。”走在铁道上,女战友们唱
起了《铁道兵之歌》,这首歌陪伴
她们度过了三线上的每个日夜。
三线上的女兵没有特殊照顾,她们和男兵一样,打地铺睡草棚,吃一样的饭干一样的活。黄承奎说,当时的女兵平均年龄不到20岁,那时是她们最美好的年华。三线建设条件艰苦,不仅没有一个女兵因此逃跑,还涌现一批能手。
女战友覃崇英身材高大,是排里的能手,挑土 、打石 、凿壁她样样都干过,还被选去点炮爆破。点炮具有危险性,几乎都是男兵担当此任务,不过覃崇英胆大心细,没多久就上手了,顺利完成每次任务,至工程结束没有出过差错。由于她表现出色,在选拔留守指战员时,她名列其中。“这在当时是非常光荣的事。”覃崇英写下决心书,决定继续奉献三线。这事被家里知道了,在母亲的强烈反对下,她只好将遗憾留在杨梅岭。
陈丽华是排里年龄最小的女兵,参加三线建设那年,她才15岁。她曾因为想家而偷偷哭过,但从未后悔过,她为能参加这项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工程而感到骄傲。
她说,工作后她两次坐火车经过杨梅岭隧道,她自豪地告诉同行的朋友:“你看,这就是我参加三线建设时修建的隧道。”
40年情谊不变
10月4日,战友们在珠玉村中的老榕树下召开了三线建设40周年纪念大会。40年来,大榕树依旧枝繁叶茂,珠玉村乡亲们还是和以前一样热情好客。
战友们一进村,64岁的珠玉村村民周忠英迎上来,激动地握住两位女战友的手:“欢迎你们回来。”40年岁月,当年风华正茂的小伙姑娘都已两鬓斑白,周忠英已记不得战友们的名字和样貌。她说,她嫁到珠玉村的第三天,战友们就来到村里,几个战友分到她家。当时穷,连米都没有,她就挖来红薯芋头煮给战友们吃,没想到正合他们口味,从此,她常常挖红薯送去营地。工程繁忙的时候,村里的乡亲都去帮忙,不计报酬。
“算起来,我也算你们的战友啵。”周忠英的话得到大家认同,战友们笑着连连点头。
1971年5月,除留下少数指战员外,十五连和大部队一起撤离三线驻地。十五连自组建成立到完成任务撤离,只有短短的八个月时间。“三线磨炼了我们,培养我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凝结了兄弟姐妹般的情谊,给每个指战员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黄承奎的一番话,道出了三线战友们的心声。
十五连老战友当年在三线合影
新闻推荐
无臂“画师 ”轮椅“绣娘 ”失聪“网虫 ” 身有缺陷照样演绎精彩
潘焕群□记者雷媛媛“无臂钢琴师”刘伟夺得了首届中国达人秀冠军,他坚强的意志、不卑不亢的生活态度感动了亿万观众。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刘伟”,在广西第三届残疾人技能竞赛赛场上,记者看到不少身...
三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江侗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