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奶号(后排右二)的临时歌队1.蝉声里的心灵咏叹
“朋友大家静一静,唱支蝉歌给你听。三月蝉虫叫得响,九月秋后去避冬。蝉儿在哪看不见,满山满岭蝉歌声。蝉儿将歌来对话,歌中藏有万千情。人间恋情如蝉儿,相思不断歌不停……”在2008年4月17日,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中寨屯的大歌队在鼓楼前为来客唱起这首蝉歌时,我再次被深深打动。侗乡的蝉歌有好几个版本 ,我觉得这首的歌词最能体现侗族大歌的音乐内涵。
司马迁在《史记·乐书》
中说: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声相应 ,故生变;变成方 ,谓之音;比音而乐之 ,及干戚羽旄 ,谓之乐也。乐者 ,音之所由生也 ,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司马迁认为 ,音乐是人 心有感于物造成。这也正是侗族大歌产生的根源。
吴定国 、邓敏文
在《侗族大歌拾零》
中归纳说 ,侗歌来源于侗族人民精神需求 、大自然的启示和对大自然的模仿 、先民的天才创造及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这个归纳应该是相当准确的。
侗族大歌侗语叫“嘎老”,“嘎”就是歌 ,“老”就是古老而宏大 ,“嘎老”就是老歌。其实这是壮侗语系的习惯用法 ,定语后置。
大歌大致可分为鼓楼大歌 、声音大歌 、叙事大歌 、童声大歌 、混声大歌。鼓楼大歌重叙事 ,如追忆祖先和民族的来历。声音大歌重旋律 ,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模仿 ,如著名的蝉歌。叙事大歌重讲人物故事 ,旋律工整低沉而忧伤。童声大歌就是活泼的儿歌。混声大歌重规模 ,最多可达上千人。大歌多在鼓楼前表演 ,是村寨联谊的重要表演项目。
中寨歌师吴光祖说 ,侗族大歌其实也就是一种既无指挥又无伴奏的民间合唱 ,分高低音和衬腔 ,而且低音很重要 ,歌队中大部分人都唱低音。因此 ,至少3人才能表演侗族大歌。
没有指挥也没有伴奏 ,为何他们能演唱得如此整齐划一 ,美妙和谐?吴光祖说 ,这是从小就训练的结果。训练歌班 ,歌师先教歌词 ,即用一种在四度音程范围内的吟诵腔朗诵歌词 ,直到大家把歌词背得滚瓜烂熟 ,歌师才开始教旋律。因为歌中大部分成员是唱低音的 ,所以歌师先教唱持续低音中的轮流换气 ,使声音持续平稳 ,不中断。高音歌手必须是队中水平最高的人 ,歌师只教他们唱高音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 ,然后由领唱者自己去体会 、去发挥 ,所以领唱者必须有很高的悟性和创造才能。衬腔部分旋律性高 ,需要反复教唱和校正。
“但最重要的 ,”吴光祖说 ,歌由心生 ,必须用心去唱。否则再好的歌也出不来。
歌声里其实包含着侗族人对自然 、人生 、社会的理解 ,其心灵深处所包含的团结 、和谐 、礼让 、友爱都融合在歌声里。这是一种强调天地人和谐之音 ,这应该就是侗族大歌的魅力所在。
2.“越女”新传:魂系大歌
有人说 ,所有生活在桂 、
湘 、黔交界(古夜郎国属地)
土地上的子民 ,他们的灵魂全部都被那谜一样的歌声重新塑造过 ,在他们的文化和生活中 ,几乎所有的细节都是由歌声决定的。在侗乡 ,孩子从家教到以后谈情说爱 、迎亲嫁娶 、丧葬礼仪 、上山劳作 、村际交往 、乡规民约 、官司纠纷 、族史传承等等都可用歌声来表达。
在歌声中生活 ,这是怎样的人生状态?记者曾采访过三个女歌手 ,或许她们的故事能给我们提供一个窗口。
2009年春天 ,富禄“三月三”花炮节后 ,记者乘船来到了富禄乡高安村 ,寻找另一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传承人覃奶号。
覃奶号 ,这名字怎么这么怪?撑船的艄公说 ,其实这是侗乡的习惯 ,是因为她有一个小名叫“号”的孙子 ,“奶号”就是号的奶奶的意思。
1945年生的覃奶号因父母没有文化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尽管如此 ,她却在14岁时就以歌闻名 ,曾参加自治区 、市级大型民族文艺活动比赛均获奖。多次应邀前往桂林传授侗族大歌。她还利用农闲指导村业余文艺队 、村小学银铃少儿班演唱侗族大歌 ,深受群众爱戴。
覃奶号现在一个人守着几个孙子过日子 ,儿子媳妇都打工去了。但她已经习惯这样的生活。她说 ,自己39岁就守寡 ,拉扯着4个孩子 ,既当男人又当女人。她自己去犁田 ,却常常被脾气大的牛儿逼得落荒而逃。
她说 ,那时候 ,唯一让她坚持活下去的是孩子 ,而最让她留恋的是唱歌。唯有唱起歌时 ,苦难便暂时得以忘怀 ,心中才重燃生的希望。
因为没有文化 ,她无法给我们解释侗歌的相关知识 ,只是一首一首地给我们唱起来。与贵州小黄和三江梅林有所不同 ,富禄的侗族大歌声音更柔和 ,更舒缓而余音袅袅。
记者问她其中一首唱什么 ,覃奶号说 ,唱的是一个孩子进山找妈妈 ,找不到妈妈 ,只听到鸟叫蝉鸣 ,他就哭了。
生活中的简单故事 ,纯朴的旋律 ,在侗族人的天才创造下 ,却成了最打动人心的音乐。
“以饭养身 ,以歌养心”,这确实是一个坚韧而重于滋养心灵的民族。
这让我再次想起贵州名歌手吴永英。吴永英16岁歌名在外 ,曾在广西三江工作 ,后回归故乡黎平。她多次拒绝高薪聘请 ,放弃发财机会 ,坚持在家乡唱侗歌 ,演侗戏 , 当一名普通的歌师。多年来 ,她不仅曾率领贵州侗族大歌队获得全国青歌赛原生态组银奖 ,她还培养了大批侗族大歌的“超女”,唱响了全世界。上海世博会上 ,亮嗓唱起侗族大歌的就有她的学生。
在如今物欲横流的世界 ,却守一方文艺清贫的净土 ,值得吗?吴永英说:鸟离开了树林 ,歌唱便没有了生命。
另一位名歌手叫杨光春 ,来自贵州高增 ,柳州剧院歌唱演员。她每次在柳州市
精品剧目《八桂大歌》中亮
相 ,唱起侗族大歌都成为全场焦点。她清泉般透亮的嗓音和对侗族大歌的传神演绎为整个剧目增色不少。
杨光春的爱情经历让人
想起《越人歌》。歌中越女与
王子因歌结缘 ,杨光春与她的汉族“白马王子”结缘也是因为歌声。
她说 ,情歌在侗歌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侗族人谈情说爱 ,一刻都离不开唱歌。
一般都是同一个歌班伙伴一起去“行歌坐月”。男孩子会弹起侗族琵琶 ,拉起牛腿琴 ,与女孩们一起唱起歌 ,在歌声中寻心意相通者为伴。杨光春说 ,离开家乡 ,即使在城里 ,如果没有大歌 ,日子也是苍白的。柳州给了她一个最好的展示舞台 ,让她可以成为一个侗族大歌的使者。
3.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可以说 ,侗族是最眷恋故土的民族之一。在柳州的侗族人每年这个时候都会选择一个好日子一起过侗年
(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初一至十
一左右)。
杨光春说 ,侗人很少有离乡离土的 ,她少女时代的歌班 ,其他19女伴如今全部都嫁在侗乡。
但就在这样一个外人看起来相对“保守”的民族 ,却把侗族大歌唱到了全世界。
在侗族大歌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前后大半个世纪里 ,侗族大歌就带着它“清泉般闪光的音乐 ,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赢得全世界的掌声。这正应了那句老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如今 ,广西的侗族大歌在传承人吴光祖等人的努力下 ,不断取得国内外声誉 ,相继有区内外艺术院校 、广西电视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中央四台 、台湾 、香港 、澳大利亚等游客或记者到中寨屯采风 、学习侗族大歌。
2008年 ,梅林乡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荣誉称号。
更中寨老歌师黄桃生始终坚持 ,无论传承到哪 ,大歌对滋养心灵作用不能遗弃。
他说:“唱侗族大歌只是侗族的一种爱好 ,但音乐都是相通的 ,其实传到什么民族都可以。不能只在这里设一个传承点就算了 ,唱歌能熏陶人心。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学 ,不管是什么民族 ,
只要愿意来 ,我就愿意教。
但我希望 ,喜欢唱侗族大歌的人都是品德高尚的人。”可喜的是 ,在经过“断代”的阵痛之后 ,侗族大歌新老传承正不断涌现新的亮点 ,如三江的“侗族大歌进课堂”等 ,而各寨的歌师也积极行动起来 ,普及孩子们的“礼乐”知识。还记得去年在采访覃奶号时 ,她临时组织的歌队—— —几个老伙伴和几个小孩子。他们古老的歌调 ,或苍老或奶声奶气的声音 ,如老蝉之沉吟混合着新蝉的初唱 ,不是很整齐却
一样深入人心。(全文完)本文采写参考了《侗族大歌拾零》(吴定国、邓敏
文著)的部分内容,在此表示感谢。
新闻推荐
□记者董明晚报讯在去年成绩斐然的基础上,今年柳州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将通过“七个突破”,实现“七个升级”,为柳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谐的舆论环境和良好的文...
三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三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