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寨布代位于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乡的一个偏僻山槽里。从县城去20公里,砂石路,弯多但平整。与往独峒乡方向层层梯田景观不同,此处一离开大路往山里转,围绕着山头的便是层层叠叠的茶田。下山槽,入村头坳口处立着他们的家园树—— —一棵有210多年树龄的枫树,遮天蔽日。
站在老枫树下望去,吊脚楼 、鼓楼,竟与附近侗族村落无异。然而他们的民族服饰却与当地苗 、侗服饰相去甚远,特别是女子。女子上装是蒙古式斜衽长袍,头包蒙古式头巾,腰缠蓝靛底条纹宽腰带,下装是苗家百褶短裙。女子长相多为银盘大脸,不似此处侗壮苗瑶的长相,却与草原民族相似。他们到底是不是苗族?陪同前去采访的三江侗族自治县农业局信息中心主任赖全康说,他们户籍上登记的确实是“苗族”,但他们说侗话唱汉歌,住吊脚楼,建鼓楼 、戏台 、风雨桥。
他们是不是各少数民族长期杂居而形成?村民很排斥这样的说法。据了解,直到现在他们仍然坚持族内婚,以保证民族血统的纯正。如果是杂居形成,那他们就没有排斥族外婚的必要。
“我们是草苗。”村民们说,与老苗与侗族是不同的。
村中有龙 、吴 、杨等姓氏,他们的来历有几种说法,或说江西汉人迁入落地为苗,或说从湖南迁入,或被认为是草原民族的后裔。最后一个说法,颇让人好奇。除了长相 、服饰之外,他们过去穿的绣花鞋尖往上翘,喝油茶不用筷子 、勺子,而是用一把似竹刀一样的东西,像蒙古人切肉用的小刀,风雨桥顶上做的不是葫芦或飞鸟,却是一匹飞驰的骏马,这一切似乎跟草原的马背民族有关。然而,现在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
据了解,目前,包括民族专家在内无人知道草苗从何而来。但有一点很明确,布代村至少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从烟村四五家发展到现在的700户人家,3115人。这一系列数字的变化,带来的并不全是人丁兴旺的喜悦,还有沉重的人口负担,这个小小的山坳已经无法养活这么多的人口。照此发展下去,他们只能再分出一个村落到别处去谋生,但现在每座山林都有主,他们根本无处可去。于是,城里,成了年轻人的目标,许多从未出过山里的孩子纷纷“飞”出,到城里打工,卖苦力,村里曾一度出现空巢,只剩老人和小孩。尽管如此,10年前,他们的人均年收入仍不过四五百元,全家奋斗一年,收入不够城里老板请一餐饭。
就在这时,一名村干部带来的一棵小树苗,激活了整个村庄。
新闻推荐
□记者罗世华晚报讯小昊双眼球摘除手术顺利。昨天,这一信息在众多爱心市民之间相传。2岁9个月的三江侗族自治县小男孩吴昊旻,因患视网膜母细胞瘤,要摘除双眼才能保住性命,此事经晚报连续报道后,引起市...
三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江侗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