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王宫与人和桥浑然一体。三王宫造型别致的屋檐,显示了建筑工人们精湛的技艺。三王宫内的古戏台,经常还会有侗戏在此上演。
在三江侗族自治县,继程阳风雨桥、马胖鼓楼、岜团风雨桥之后,和里三王宫也于近日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和里三王宫位于三江县良口乡,有着许多散落民间却鲜为人知的故事。5月19日,今报记者走进和里三王宫,探访它的过去与未来。
古老的“夜郎国”记忆
从三江县城出发,沿321国道前行23公里左右,在良口乡和里、南寨两村的双溪汇合处,即可看见一座小型的风雨桥,风雨桥的这头挨着国道,另一头则与一处古朴的青砖绿瓦建筑群相连,那里就是和里三王宫。
只是远远地瞥了一眼,即能看清风雨桥上字迹斑驳却仍显苍劲的三个大字——“人和桥”。上得桥来,记者发现桥面是由许多大小一致的鹅卵石镶嵌而成,桥顶则采用的是侗族传统的“攒尖歇山式”结构,桥上有一块石碑,记录着它的历史: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比修建于1916年的程阳风雨桥,还要“老”上18岁。
然而,与旁边三王宫相比,它们都只能算“年轻人”。
据三王宫里的碑文记载,该建筑建于明嘉靖年间,初称三王庙,原建于浔、榕两江的汇合处——老堡,明隆庆六年(1572年)跟随寨子搬迁至此。粗略一算,三王宫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三江县博物馆馆长杨全忠说,三王宫对侗族人民来说有着非凡的意义。夜郎国是我国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当年夜郎国王竹多筒及其三子在所辖区域力倡革新,广施仁政,群民共享恩膏,深得黎庶拥戴,而侗族儿女也蒙受恩惠,因此心怀感恩,特地修建了三王宫来纪念竹多筒及其三子。
另外,三王宫内保存的历代碑刻多达54块,上面记载着三王宫曾经历清乾隆、道光、同治三次大修,方有如今的规模。虽然500多年间曾遭风雨或人为损毁,但整体保存完好,仅中庭广场,就有3600多块青石板,可容纳1000多人同时看戏。
未曾中断使用
是的,三王宫里还能看戏,并且已成习俗。
三王宫建筑群很有意思。整体布局是古代汉族宫廷式的建筑建构,有宫门、前后楼、天井回廊,还设有木质戏台及偏舍,却是采用侗族的“穿斗干栏式”构造,汉侗建筑艺术特点在三王宫得以巧妙融合,除了可以用于祭祀,还能举办大型的庙会。
“从建立之初至今,三王宫的香火从未断过。”杨全忠说,以前侗家人逢嫁娶、考科举等重大时刻,都会到三王宫来上一炷香,以期保佑。如今,三王宫依然在侗家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五(相传是三王爷爷的诞辰),都会在此举行隆重的庙会活动,该活动已成为传承“夜郎文化”最为有效的载体之一。届时,侗家儿女都会穿上古代的特别服装出席,举行一系列极富民族特色的祭祀活动。不仅广场上会人满为患,而且连三王宫那个布满灰尘的老戏台,也要派上用场,上演侗戏。
在庙祝覃恩雄老人的记忆里,三王宫可是“远近驰名”的。覃恩雄说,小时候三王宫前并没有路,只有窄窄的田埂。唱戏那天为了抢位子,大家就要走田埂“抄近路”。待戏终人散,发现田埂里硬生生多出一条路来。
尽管三王宫因历史原因逐渐苍老并日显破败,但它本身所象征的文化传承却在民间一直延续着。
正是因为三王宫对侗族人民来说如此重要,因此在其甚至还未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之时,就已经有众多民间组织及有能之士,为保护修缮三王宫捐款捐物。时至今日,这些民间组织仍然在为保护三王宫做出贡献。
为何村民会对三王宫如此重视?和里村党支部副书记杨会光介绍,根据老人们的口口相传,侗族就是夜郎国的子民后代,就连侗族独有的鼓楼和风雨桥,也是夜郎古国遗留下来的民俗,和三王宫的修建初衷一样,都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这种传统不能忘,也不能丢。”
村民齐心保护
三王宫的未来
进入21世纪,保护三王宫的队伍中,正式注入了官方的力量。2001年1月10日,三江侗族自治县政府将其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5月4日,其又被列为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政府投入了近60万元,对三王宫进行一期修复工程,主要对建筑进行翻新,与此同时,正在积极地为三王宫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今年5月,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文物保护单位将首先解决两件大事:一是开始着手制定全面修复三王宫的方案,此次维修与一期修复工程旨在翻新不同,更注重全方位地重现三王宫原貌;二是着手制定三王宫保护规划。当修复方案和保护规划制定好后,下一步将向国家文物局申请文物维修经费,对其进行全面整修。
三王宫“晋级”成功,势必会成为当地一个新的旅游热点。杨全忠表示,修复完成后,将会根据“在保护中利用,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积极开展民俗文化旅游等活动,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感受夜郎文化,并借此机会拉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会从三王宫的实际承载量来控制每日游客的接待量。
另外,文物保护部门还将在三王宫周边地区,规划出控制地带。在控制地带内,任何个人及单位不得建设与文物保护无关的建筑,如果有建设需要,必须经过文物保护部门的审批。此举,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三王宫周边的风土人情。
今报记者陈枫 周育舟/文 记者颜篁/图
新闻推荐
209国道三江县丹洲镇境内两车相撞,救援人员紧急行动路人撑伞为伤者挡雨
今报三江讯(通讯员何广彬记者廖艳明)昨日上午7时30分许,209国道三江侗族自治县丹洲镇板必村境内,一辆面包车与一辆油罐车相撞。面包车上两人受伤,消防、医护人员紧急救援,而路过行人则在雨中为伤者...
三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三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