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后,村民已经习惯于首先打扫好房前屋后,为的是在9时前赶着把生活垃圾放入附近的垃圾收集筐。经村里的保洁员分类清理后,乡里的垃圾压缩转运车将把各家各户的垃圾运到县里的垃圾填埋场统一处理。
新农村、新产业、新形象,“清洁乡村”的清新之风让秀美的侗乡更清爽。
“先”字诀:民族村寨清洁工程
要让水常绿 、地长净 、乡村长美!早于“清洁乡村”工作之前 、率先在全区开展“民族村寨清洁工程”,让三江侗族自治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从2012年4月起,三江县采 取试点先行的办法,把古宜至林溪 、古宜至八江沿公路的村屯 、河道,乡镇政府 、旅游景区所在地村屯 、河道作为实施试点,重点整治“河边 、路边 、村边 、屋里边”。
在实施过程中,三江县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破解了清洁乡村的种种难题: ——通过制定实施方案,落实责任制,解决了“事由谁来管”;——通过为试点村屯配置环卫设施,解决了“用什么来干”;——通过为试点村屯配备保洁员,为试点乡镇配备垃圾转运车司机及装卸工,解决了“事由谁来干”; ——通过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明确工作职责,解决了“事该怎么干”的问题。
同时,突出抓好垃圾处理问题 、突出抓好群众发动工作 、突出抓好长效机制建设,探索出了一套符合三江实际的垃圾处理模式和工作方式方法。
“新”字诀:“135”模式清洁侗乡
三江县自2012年起实施民族村寨清洁工程,成功推出清洁工程“135”模式—— —“一个主体”:以农户为行为主体;“三支队伍”:纳薪保洁员队伍 、党员义务清洁队伍 、老人协会管理队伍;“五种处理方法”:农户垃圾入桶 、公共垃圾入箱 、可收垃圾入市 、建筑垃圾入坑 、其他垃圾入炉入场。
按照就近处理原则,三江县在交通方便的村屯采取“村收镇 运县处理”或“村收乡运乡处理”措施处理垃圾。为节约环境治理成本,该县还在偏远或人口较少的山村,模仿瓦窑结构建设垃圾焚烧炉,让群众每日自觉将分类好的生活垃圾投入炉内,并指定专人负责定期焚烧,就近实施无害化处理。
通过一年多整治,百里侗乡凸显“美丽成效”。该县初步实现了民族村寨垃圾清理好 、污水处理好 、水源保护好 、环境美化好 、卫生习惯培养好的“五好”目标。
“全”字诀:“要我做”变“我要做”
在“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中,三江县结合县情,丰富了清洁活动内涵,创造性提出“五 清五归”工程(即清垃圾杂物 、清乱搭乱建 、清乱堆放 、清乱贴乱挂 、清污水淤泥;即柴草归堆 、垃圾归点 、禽畜归圈 、污水归池 、机肥归田)。
民心工程,民心所向。
广大群众在上级配套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集思广益,多措并举。其中,古宜镇寨更屯积极发动群众参与,自我管理到位;老堡乡东竹村自筹资金建设垃圾集中处理池,购买垃圾转运车(三轮摩托车),不定期组织村民清理河道垃圾 、淤泥;同乐乡寨大村积极发动群众,定期义务开展村寨清扫活动等。群众认识得到位,使清洁活动由“政府要我做”变成“我自己要做”。
“长”字诀:长效管理保成效
如何保证长效管理?三江县又进行了探索。
●配足保洁人员。三江县按照每100户配备1名保洁员的标准,配备了1080名村寨保洁员。 其报酬待遇采取“政府补贴 、捐资赞助 、农户自筹”募集筹措。
同时每个乡镇配备1名垃圾转运车司机和1名装卸工。
●推行村民自治。全县815个村寨建立起村寨清洁理事会 、制定村寨清洁工作的村规民约 、清洁处理费收取规定 、保洁员管理制度 、大扫除日制度等相关制度规定,推进工作制度化 、常态化。
一些村屯也因地制宜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政策措施,如独垌乡岜团村由老人协会与理事会共同开展卫生监督工作,定期评比并公布卫生状况较差的农户,视情况给予处罚…… 现在,三江的清洁活动进一步巩固了“河边 、路边 、田边 、村边 、屋里边干净整洁”,“民族村寨垃圾解决好 、污水处理好 、水源保护好 、环境绿化好 、卫生习惯培养好”的“五边五好”目标和效果。
新闻推荐
“村道垃圾无影无踪,农家小院干净整洁,山上茶园青翠欲滴。”日前,在外工作的莫玉刚回到了家乡———三江侗族自治县老堡乡坡头村竹脚屯,高兴地感叹道。而过去,竹脚屯的村民只忙于种植茶叶,忽略了村寨环...
三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江侗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