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针穿梭、彩线飞舞、侗歌绕梁,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在绣娘的纤指下生动再现……8月24日,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刺绣产品开发项目推进现场会上,50余名侗族绣娘竞秀绝技,令宾客们大饱眼福、啧啧赞叹。
侗家人世代男耕女织,刺绣工艺薪火相传。三江侗绣集纺织、印染、剪纸、刺绣于一体,历经做模 、打面浆、粘布、拟模、贴面、镶边和绣花等数十道工序,不仅绣品图案精美、色彩艳丽,还具有极高的实用 、美学和民俗研究等价值,被广泛用于床单 、被面 、壁挂 、香包 、 背包 、服饰 、背带 、布鞋等用品。
侗族刺绣已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该县拥有绣娘超万人,侗绣产品年产值近100万元,侗绣产业极具优势,市场开发潜力巨大。
今年1月,经充分调研论证,“锦绣三江”民族刺绣产品开发项目在三江县同乐苗族乡高岜村顺利启动。该项目充分发挥三江侗族刺绣的传统优势,有效整合自治区国资委 、扶贫办 、人社厅等部门的专项扶贫 、培训等资金,采用“企业+协会+人才+农户”的经营模式和“设计+生产+销售”的一条龙服务方式。产品由广西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设计,经济联合社组织农户生产,广西中国国际旅行社等相关企业对外推广销售。该项目着力扶持侗绣产业走向规模化发展 、专业化经营 、规范化管理道路,开辟一条“产业扶贫+文化传承+旅游发展”的特色多赢新路,引导绣娘集智聚力 、抱团发展,打破“一盘散沙”式的落后生产模式,确保每位“绣娘”月收入不低于2000元。
“以前,我们的侗绣全是自绣自用。如今有项目牵线搭桥,绣品有了稳定市场,还可能冲出国门!”同乐乡的绣娘韦清花高兴地说。
韦清花是同乐绣娘中的佼佼者。1965年她出生于侗绣世家,心灵手巧 、热情大方,12岁时便与侗绣结下不解之缘,对织锦 、剪纸 、刺绣等女红绝技无不精通。出嫁后,更是如鱼得水。她的家婆覃奶时青 、妯娌杨甜都是当地出名的绣娘。覃奶时青85岁仍能自如地剪纸,所有剪纸构图均成竹于胸,无需画图,熟巧程度无人能及。平日,婆媳们干完农活后,刺绣便成了她们的必修课,数十年如一日,其绣技也日渐炉火纯青。多年来,韦清花一直致力于寻找市场 、传承绣技 、推介侗绣,积极参加各种刺绣比赛和展演等,其多件作品先后被北京衣布博物馆 、广西博物馆 、广西民族博物馆和一些艺术院校收藏。2010年,其侗绣作品被选送为广西东盟博览会馈赠各国贵宾的礼品。2012年还代表广西到韩国参加“美在广西”文化交流刺绣展演,并于当年被评为柳州市“非遗”侗族刺绣项目的传承人。
“织侗绣生态环保,还能传承文化 、脱贫致富,我们今后有奔头啦!”杨甜笑道。确实,色彩斑斓 、艳丽迷人的绣品,为新时代的绣娘们铺出了一条美好的道路。
日报通讯员龚普康
新闻推荐
9月14日,三江侗族自治县洋溪乡勇伟村举办“开鱼节”。全乡各村众多群众汇聚于此,以抓鱼、烤鱼、品鱼来庆祝今年丰收,互祝来年好收成。左图为群众在烤鱼。日报通讯员杨明盘正云摄...
三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三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