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三江侗族自治县,走访了一批“非遗”项目传承人,感受到了他们对民间绝技的热爱,以及对民间文化传承的热切期望——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覃奶号:全凭口传心记的侗歌,没有曲谱、没有歌词。小时候,插秧、耕地、放牛时都能学唱歌。后来,我把歌传给女儿,又教给外孙女。现在,村里很多妇女和孩子都愿意跟我学歌。我老了,侗族大歌要靠年轻一辈传下去。让孩子们把歌唱出三江,唱进北京!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似玉:早上开窗,第一眼就是看风雨桥;晚上关灯前,手里做的还是风雨桥。我与木构建筑相伴几十年,手工传承不轻松,付出的时间与获得的物质回报不一定成正比,我现在有100多名徒弟。但要掌握这门神奇手艺,就要能耐住寂寞,顶住外界诱惑,才能坚持下去。
侗戏代表性传承人杨开远:侗乡人都爱看侗戏。好传统要在传播中体现价值。侗戏也一样,关键在推广。现在听戏的多,唱戏的少,花心思研究侗戏的更少。我的20多个徒弟,年龄和我差不多。我很希望能带一批比我年轻20岁、30岁的徒弟。
侗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杨甜:侗绣是民族智慧,不应只在家族流传,分享才是真正的传承。现在很多年轻女孩子追求时装,会刺绣的越来越少,我和婆婆覃奶时清的技能传授局限在周边妇女,希望更多姐妹看到它的好处,愿意继承它。
富禄三月三花炮节民间组织花炮活动的民间艺人张新忠:花炮节的看点离不开各队强健敏捷的年轻人。富禄花炮节远近驰名,能吸引很多游客。但本地年轻人却多数在外打工,花炮节传承的青黄不接,是目前面临并需破解的难题。
日报见习记者陈思思通讯员荀诗媛
新闻推荐
“稻田养鱼,鱼儿净田,鱼粪肥秧,农肥养水,肥水养鱼。”6月19日,三江高山稻田养鱼能手杨明庆高兴地对笔者说。今年38岁的杨明庆是三江侗族自治县良口乡和里村人。他因家境贫寒,1991年初中毕业后便南下打...
三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江侗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