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赵伟翔,壮族,广西上思人,现为《柳州晚报》资深文化记者、编辑、专栏作家。自2009年起,在《柳州晚报》开设个人专栏《伟哥发现》。该专栏文章展现了开阔的人文视野、创造性的思维、优雅的文笔,以及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的情节,后收录于《遗落的秘境》一书出版发行。它着重描绘了聚居在桂 、黔、湘三省区交界大山深处的壮、侗、苗、瑶等民族的神秘文化和人文传奇,追溯百越民族的古往今来,还通过展现柳州这座“南方人的始祖之地”的历史人文及其周边地域的奇闻逸事,思考在物欲横流的世界如何寻找心灵的归宿和重塑一方水土的灵魂。
中国神秘的三大古国楼兰、大理和夜郎,前两者在考古中已有重大发现,唯有夜郎古国仍隐藏在迷雾之中。何处是夜郎?它有何魅力让2000多年后的人们仍为此争论不休?在三江侗族自治县良口乡和里村,有一座神秘的夜郎古庙——三王宫,已延续了数百年香火,每年农历二月初五(传说中三王宫落成的日子),当地人都会举行盛大祭祀活动。那里隐藏着多少古夜郎的秘密?2011年春天,三王宫庙会又如期而至,我们前往一探究竟。
3月9日(农历二月初五)清晨,我们从三江县城出发,前往20多公里外的和里村。汽车穿行在侗乡的山间河畔,窗外春雨淅沥。
车过老堡乡三江口时,同行的当地人说,我们有可能刚刚越过古夜郎国境线。
我肃然起身张望,当然不会有任何人在车前挡驾,古夜郎守边界的士兵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灰飞烟灭。
到了和里村,很容易就发现了那座跨过和里 、南寨两寨之间双溪汇合处的人和桥及坡上的三王宫。它们透出的古朴和神秘具有一种慑人的气势。
人和桥是清末修建的侗族风雨桥。
此时,桥上廊边有许多侗族妇女正在引线绣衣。我忽然发现,这些妇女头上均缠着白布条。
有人在做丧事吗?这是我的第一反应。
但立于桥上往下望,我发现来赶庙会的侗族妇女头上都缠着白布条。看来,这应该是此处侗族妇女的一种头饰。为什么她们的头饰与别处的侗族如此不同?过了人和桥,拾长阶而上,便是神秘的三王宫。
宫门巍峨,门楣立书“三王宫”三个大字。门旁有对联曰:千亩南辖收眼底,三王北望总关情。
三王宫为歇山式砖木结构,占地1200平方米,有前楼后楼,中间有天井,前楼有戏台,后楼大殿为平房,三开间,为古代汉族宫廷式风格与侗族建筑相融合的格局。房屋建筑工艺精美,屋檐雕龙画凤,色彩鲜艳,彰显侗族人民的精湛手艺和智慧。
后楼大殿中堂神龛上有三座塑像,面目相似且均着官服执笏。这是哪三路神仙?三王宫 、宋善寺管委会主任杨盛玉说,这三尊神便是三王,即夜郎王竹多同的三个儿子。
宫内有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所立的重修碑也说到此事:“爰考三王之发祥也,昉于汉代施州之水,应时而挺。竹君继姜嫄之奇迹,迄诞而生三子。精忠事汉,封夜郎侯。殁后圣灵于明,后蒙帝封为三王,配竹君而同歆峨血食,镇黔粤而泽被生民。”那么传说中的夜郎到底在何处,有多大疆土?我最感兴趣的首先是夜郎国名的来历。“夜郎”是何意?许多研究者都忽略了这个问题。我认为这恰恰是揭开夜郎古国之谜的重要线索。
据史料记载,夜郎第一任王叫竹多同。东晋常璩所著《华阳国志》记载有这样的传说:“有竹王者 、兴于遁水。
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狄……”传说中,第一任夜郎王诞于竹筒,古人以“三”为多,故名竹多筒,后来大概“筒”谬为“同”了。
有趣的是,三王宫里有一则《三王父子简介》,内容与《华阳国志》所记载相似,略有不同的是妇人破开竹筒后得到的是一个青蛙状的小孩,皮脱掉后跑入村妇怀中,不停叫妈妈。也就是说,传说中,夜郎王竹多同竟是一只竹蛙变的。“蛙”在壮侗语系中发音与“夜”相似,竹王很可能因此又得小名叫“夜郎”,后来竟被定为了国名。竹多同所长养之处北盘江附近曾有壮侗先民居住,由此可推测,夜郎王竹多同很可能是骆越人或由壮侗民族抚养成人。这一说法的另一佐证是夜郎的圣器——铜鼓也正是骆越民族的圣器,鼓面均以太阳 、竹节纹与立蛙为最重要的雕饰。
“长养有才武”的夜郎王竹多同,曾称雄一方。从历史记载和夜郎文化影响范围来看,夜郎也曾有“自大”的资本。
据史料记载,夜郎的势力范围为犍为郡12县,分布在今川南 、黔西北 、滇东北一带;牂牁郡17县,位于今贵州西部,云南东南部及广西西北部毗邻地区,不包括今黔东南及广西东北部地区。但恰恰位于广西东北部的和里三王宫的发现说明,夜郎文化的影响力显然已大大超出史料记载的范围。
但奇怪的是,夜郎文化的影响并不包括离和里不远的三江古宜 、林溪及往湖南方向的侗族地区。那里的侗人信仰的是唐末五代靖州的著名酋长“飞山太公”杨再思,并处处建有飞山宫;而从老堡往贵州方向,则到处可见闻夜郎文化的影响。
两个距离如此之近的侗族聚居地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信仰,这大概也是人们推断此处为古夜郎边界的凭证。
那么,夜郎是如何亡国的呢?在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汉王朝派人寻找通往天竺(印度)之路,经过云南时,“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这便是成语“夜郎自大”的典故。有趣的是,首先问“汉孰与我大”的是滇王,最后落个千古“自大”名声的却是夜郎王。这真是一桩历史奇案。
有人认为竹多同之死就是让“夜郎自大”给害的。
颇懂此中典故的和里村民杨会光说,夜郎王竹多同因问了那句话,结果被汉武帝以为狂妄自大,有叛汉之心而诛杀。
其实,史料证实,竹多同之死和夜郎的亡国是出于当时汉王朝想直接统治西南的野心。
那么,人们为何如此郑重地建庙祭祀三王?我们或许可从大殿中堂的对联中见端倪:三圣掌朝心胸宽阔夜郎所辖归大汉,王爷执政德光普照牂牁民众乐万疆。
杨盛玉说,当地盛传夜郎王竹多同被杀后,三位王子为统一大业不主张为父报仇,不兴兵伐汉,让夜郎国民安居乐业,因此人们爱戴他们。三王死后,人们为其披麻戴孝,这也正是现在良口附近侗族女子的特殊头饰—— — 头缠白布条的来历。
原来,和里侗族妇女头上缠的白布还真与守孝有关。也就是说,此处侗民已为“三王”守孝两千多年,并以此纪念自己的故国和祖先。
现在,每年逢农历二月初五,三王宫庙会都会风雨无阻地举行,由和里六寨轮流承办,成为当地最负盛名的民俗活动。
当天的活动从游行开始,队伍从轮值承办村寨——南寨出发,沿着公路浩浩荡荡向三王宫进发。
祭祀在大殿中堂进行,祭品两边排开,按此地祭祀的最高规格配备,有金猪(用猪心血涂成红色的整猪) 、银猪(纯白色的整猪) 、五生五熟等琳琅满目。
祭祀仪式极壮重而严谨,礼成后,还会举行“三王”坐轿巡游活动,即“三圣巡村妖驱尽,王爷进寨庶民安”。
游行后,人们回到三王宫看戏。
(选自《遗落的秘境》一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版,本文由赵伟翔缩写)
新闻推荐
清明假日刚结束,“雨水”又迫不及待地撒向龙城,从前晚至今,全市迎来大范围降雨降温过程,柳州市气象部门发布了今年首个暴雨橙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三天,全市将维持小到中雨天气,局部地区有可能再次出现...
三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三江侗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