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到过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市民或游客,都会惊叹于矗立在多耶广场的三江大鼓楼巧夺天工,而且这座高42.6米 、极富民族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居然没有用一颗钉子,靠凿榫打眼 、穿梁接拱建设而成!其实,这还算不上神奇,真正令人叫绝的是,三江大鼓楼建设时没有施工图,全靠掌墨师心算!掌墨师,即掌控墨线的师傅,是民间对传统修房造屋时全程主持建设之人的尊称,实际上也就是总工程师。
在三江县,最出名的木结构建筑掌墨师就是杨似玉,他也就是三江大鼓楼的缔造者。
2007年,“侗族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似玉则被文化部确定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是广西第一位“非遗”大师。
58年前,杨似玉出生在三江县林溪乡平岩村一个传统的木匠世家。他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木工制作技艺,虽然没有读过几年书,但靠着过人的天资和勤奋,他熟练掌握了13个墨师文(木结构建筑文字)。从此,搭建木结构建筑,他根据场地的地形地貌条件,即可设计并做出模型,而不需绘制图纸。
作为三江县成立50周年的献礼之作,三江大鼓楼也是杨似玉记忆中建得最高 、最大,也是最难建的建筑,耗费了他全部的心血和汗水。因为,从开工到封顶的半年多时间里,杨似玉从心中画图到去深山老林里选择树种,从木材的刨削 、到开榫打眼……他要么亲力亲为,要么细心监督,每一项工作要求近乎苛刻,由此,当大鼓楼竣工后,杨似玉的体重也减轻了5公斤。似乎是为了检验工程质量,多年前,一场台风不期而至,狂风暴雨横扫三江,看守大鼓楼的保安觉察有异样,慌忙跑出来,眼前的一幕让他大吃一惊:狂风暴雨中,巍巍耸立的大鼓楼竟然左右摆动,摆动幅度有一两米!不过台风过后,大鼓楼却什么损伤也没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平地而起,当钢筋和混凝土统治着现代建筑时,当通过电脑设计制作,建筑作品已经能做到集精美度和高技术含量于一身 时,杨似玉也感到十分担忧:“我们用纯手工制作的,现在已经不多见了。”也许,正是这种危机感,让他更加坚定了传承民族技艺的信念。早在10年前,杨似玉就将自己在程阳八寨的家改造成侗族手工艺博物馆,精心制作了木工技艺 、桥楼模型 、服饰与刺绣等“非遗”项目对外开放,让众多市民和游客感受侗族民俗工艺的非凡魅力。
10月11日是星期天,杨似玉依然忙碌在中国(三江)侗族博物馆项目的建设工地上。
作为我国目前最大的侗族博物馆,它将与三江风雨桥 、三江鼓楼交相辉映,成为展示侗族文化风情的平台。对此,杨似玉像被注入了一剂兴奋剂,整日里精神抖擞,因为,他又可以一展身手,去圆自己坚持不懈的梦想……
新闻推荐
近年来,三江侗族自治县不断推进交通路网建设,把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全方位构筑侗乡“水陆空”立体大交通。随着贵广高铁的开通、洋溪水利枢纽项目的启动及桂三高速公路和三...
三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三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