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阿奶的制作野生黄蒿成品
3月万物复苏,春回大地。远在三江侗族自治县马坪村的山头荒地上,黄蒿,又叫棉花草,迎来了一年一次的花季。在它短暂的40天花期里,它即将为千百年来靠山吃饭的村民们带来一场舌尖上的盛宴。
为了将大山里的真味分享给更多美食爱好者,柳州美食公众账号——“舌尖上的柳州”特别开启寻味乡野之旅。此次寻味乡野将带您走进正值黄蒿花期的马坪村,与80岁的侗家阿奶一起寻味那一口美味清甜的艾粑粑。
野生黄蒿渐少
书载:黄蒿草,又名棉花草,性平和,有化痰、止咳、降压、祛风功效。三月份上山采摘黄蒿,做成美味的蒿粑粑是马坪村民从先辈生活里沿袭下来的千百年传统。80岁的谢奶奶从10岁开始便已跟随父母上山寻觅食材,参与迎接一年只有一次的季节美味,到如今已坚持70多年了,她的一手厨艺不止养育了三代人的味蕾,更是闻名十里八村。
随着荒地的开垦,黄蒿的采摘变得有些可遇不可求。除却少量未经开垦的荒地外,黄蒿也仅仅是在田埂上零星地生长。黄蒿的花星星点点,叶子细小而纤长,想采摘够一家人吃的,十足是个磨练耐心的体力活。随着黄蒿越来越少,谢阿奶一般提前2-3天就要背着竹篓上山。趁着天刚放亮,戴露的黄蒿正鲜嫩,摘好了做给孙女吃。
70年来不变的手艺
采摘好的野生黄蒿,经过清洗浸泡后便要开启生捣的过程。为了省时省工,许多村民更喜欢用刀切碎后再捣,可为了让儿子孙女都能吃上祖传不变的味道,谢阿奶坚持传统,握一根手腕粗细的面杖纯凭气力生捣,直到捣碎的黄蒿攥不出水分,足够均匀才可。
农家糯米粉,是制作黄蒿粑粑的另一种食材。糯米,是数十年从未出过寨子的谢阿奶与家人种的。将捣好的野生黄蒿团均匀地倒入糯米粉后,加入清水则又开始了手动和粉的过程:挑、拌、揉、按,对于节奏的把握老人有自己的一套口诀,反复的搅拌不止为粉与蒿结合得足够细腻,更是为了关照那一口津香弹甜的口感。
一切就绪后的煎制是食物最后的冲刺。茶油温的控制十分关键,这对70年躬身厨房的老人来说早已炉火纯青,煎好的黄蒿粑粑状如圆饼,金灿灿的外表透着一点诱人的嫩绿,诱人可爱。轻捏一片入口,一抹淡淡的清甜留齿,甜而不腻,软香得真实不做作,同行的许多吃货都纷纷竖起大拇指。
谢阿奶的手艺提前预订
寻味乡野,感受大自然的馈赠。即刻起,谢阿奶的黄蒿粑粑开始接受预订了,因食材稀少,花期仅月余及阿奶体力等诸多掣肘,野生黄蒿粑粑一天只能烹制60份,想吃的朋友们需要提前一天预订了哦。
详细信息扫一扫下方二维码
新闻推荐
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乡的一个山村,两名学生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今报记者石红星摄今报记者石红星通讯员周全申核心提示留守儿童是今年两会的一个热词,是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
三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三江侗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