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巧林
从雒容出发,驱车将近5个小时到了传说中美丽的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城,我们闲游了三江鼓楼和风雨桥,游走在月亮街道,并未深刻感受到三江所谓的“风情”,享受了甜得忧伤的香芋绵绵冰之后,临时起意返程到丹洲古镇留宿一晚。
关于三江丹洲古镇,很多年前在校友暖暖的博客里感受过她用文字和图片描述的“丹洲印象”,此前也有朋友在微信上晒过丹洲的柚子林。对丹洲,除了这些七零八落碎片的记忆,其他的我一无所知,却也并不着急网络搜索它的图片资料,就让这次丹洲之行,成为一次名副其实“说走就走的旅行”吧。我心里想着。
一个小时之后,也就是下午的五时过半,我们来到丹洲古镇停车场,看见矗立江边一块大石头写着“丹洲景区”。时逢端午节假日,游客并不多见,我们随人一起上了船,我们要到对面的古镇去。不到五分钟的船程,我们站在了古镇的石阶上。码头上的石板路烙着时光的印痕,夕阳下的光影把古镇装扮得格外幽静,不觉人声,虽然身边就有人来人往。
安顿好住宿,放好行李,一行人迫不及待要一探丹洲古城的面纱。就在旅馆门前,我就被一株无名花吸引,紫色的饱满的硕大的花盘,第一次见,被惊艳着了。我按下手机按钮,定格它在风中的样子,那样的风情万种,也恰恰是丹洲古城这小家碧玉的风韵吧。
我们的第一站是丹洲书院。建于1823年的丹洲书院,迄今已有190多年的历史。它由当时的政府和文人绅士捐资筹建,是当时柳北一个主要的文化中心,隶属柳州学府。书院由宿舍、讲堂、教师、图书馆、体育场、桃园组成。桃园院内种有桂花、紫薇等名贵花木,我们看到的只是现存的部分旧貌。经历清朝、民国风雨的书院,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无需言表,感同身受的是,行在那里,你无疑听到了历史的音律。同行的周先生站在讲台上,假扮私塾老师的滑稽模样令人忍俊不禁,我从遥远的尘烟回头,似乎看到当时的样子。就像这样。
走过书院,路经桃园,出了门口,便走到了吃玩一条街。粽子、油堆、油茶、摆件、特产买卖招牌随处可见,大红的灯笼和彩色幡旗点缀得小镇古色古香,抬头望去,不失为美的感受。沿着街道,我们经过古城东门,由北门街走到码头,在清凉的夏日晚风中,走出古城北门,路过福建街、情人湾,绕着柚子林边,去看一株有着三百年历史的古榕。古榕静静矗立江边,庇护和守候着这里的人们,我们站在榕树下,没有说话,有风吹过江面,夕阳余晖随着涟漪起伏,折射着细碎的光影,粼粼波光浸淫了我们的舟车劳顿,涤荡了风尘,还我们以纯净的灵魂和自由的心灵。
在返回旅馆途中,夜幕已经降临,街灯盏盏亮起,偶有饭香入鼻,是家常的味道。我无意回眸,一抹霞光就要隐没在山的那一边。恍惚里我以为回到故里,听到妈妈在喊,快回家吃饭。突然就百转千回,我停在那里,这一刻,我望见了山,看见了水,心里翻涌着无限的乡愁。
丹洲总面积1.6平方公里,那天江水暴涨,淹没了环江之路。未能沿江观景,实为遗憾。走遍小镇每个角落,也不过短短一小时的时间。我也说不出是哪里,让我对她始终迷恋着,一路感慨这里真好。或许是它的静,也或许是别的什么,气质里的从容不迫,让人如此流连。晚饭时分,我们实在贪恋这样的光景,执意把饭桌搬到了户外,淳朴的店老板一家又是忙找蜡烛又是忙着接线安灯,无微不至照料着。我们在蛙声虫鸣里,在柚叶的清香里享用着美味的晚餐。白烛光在风里摇曳,天上没有月亮星光,融江之滨,吃着香脆的丹洲干鱼,就着冰爽的啤酒,我们频频举杯,风里吹来你的消息,那是我心里的歌。
西江月里有词如是: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用在这里收尾,用来结束我的丹洲之行,好像,也是正好。
新闻推荐
▲7月19日,侗族农民画家吴怀中和妻子杨居连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独峒村创作侗族漆画。从今年6月起,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独峒村30余名侗族农民画家利用农闲学习创作漆画,当地农民画家希望...
三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三江侗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