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岗位在野外的高压电杆上。”柳州供电局输电管理所带电班由8名清一色的男性组成。每天,他们攀爬上高耸的高压电杆,负责线路维护 、检修 、抢修等工作。
5月14日星期六,输电管理所带电班接到紧急任务,到位于柳江县进德镇几公里之外的500千伏沙中甲线09号高压电杆,进行短路实验作业。早上8时出发,驱车两个多小时到达工作现场。在简短的班前会后,大家各就各位忙开了。27岁的毕明超迅速配好装备,爬上了30多米高的铁塔。地面上的工作人员在塔下做各种“运输”工作,班里的同事指着正在忙碌中的一名强壮小伙子说:“这是我们的‘金牌地勤\’韦国益。”班长陈永红告诉记者:“我们在杆上最长工作时间达到10多个小时,吃饭 、喝水都在杆上进行。”因为常带电作业,身穿屏蔽服,不论是夏天 、冬天还是下雨天,里面的汗水一直流。“最可怕的是冬天,不停地出汗,被高空的冷风一吹,那滋味……”陈永红说。每次下来,蓝色的工作服全部变成盐渍斑斑的“花”衣服。
他们还告诉记者,作业时经常要爬山,有时耗费在跋山涉水上的时间都要几个小时。
他们维护的线路,南到来宾市 、北到三江侗族自治县 、东到鹿寨县 、西到河池宜州。陈永红说,带电作业对班组人员素质要求比较高,除了专业知识和水平外,对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及细心程度都有要求。2011年从东北电力大学毕业的吉林小伙毕明超告诉记者,这个工作岗位很苦,刚开始工作时他体力跟不上,还不时感到委屈,比如有一次在柳北区长塘镇附近抢修长合线,居然要抡着10多公斤的大锤抢修倒塌的铁塔。但这几年下来,他的意志坚强了 、体能加强了 、身体结实了。
带电班是个敢于创新 、勇于创新的集体。51岁的班长陈永红,是大家敬仰的技能专家“红哥”。在他的带领下,班组几个发明创新成果闪闪发光:他们发明了更换500千伏双绝缘子串导线侧第一片绝缘子卡具,将作业时间由6人90分钟缩短到2人40分钟,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每次作业可减少经济损失近20万元;他们发明的输电线路雷电闪络指示器,将线路受雷击跳闸后人工逐杆排查故障变成设备自动指示故障,每年节约费用约10万元。这两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实用型专利,还获得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二等奖,南方电网公司2015年职工技术创新一 、二等奖,广西电网公司2015年职工技术创新一等奖。
“一个优秀的班组会让大家一起成长。”陈永红带团队有自己一套方法,他不断给年轻人锻炼的机会,让每名新员工在工作前先谈自己的想法,再去实践。就这样,一茬又一茬的年轻人成长起来,每名员工都有自己的特长。53岁的郭庆生,是带电班的元老,经验丰富;40多岁的副班长廖远利,是专家型的员工;30岁的韦国益,杆上“功夫”了得,地勤工作也是金牌;27岁的毕明超,是成长最快的年轻员工之一,如今是班里的骨干 、铁塔上的主力;28岁的胡仁杰,来班组不到一年,虚心学习,技能进步快速。2014年,以班组骨干为核心的参赛队伍,过关斩将,荣获了广西电网公司“创先杯”带电作业技能竞赛团队一等奖。
这个优秀的团队,开创了广西电网带电作业领域的多个首次——首次开展广西网区夜间带电作业 、首次开展带电安装输电线路覆冰在线监测系统等。班组坚持“能不停电就不停电”的工作态度,近两年完成带电作业251次,减少输电线路设备停运时间781个小时,多供电量约7.65亿千瓦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们荣立了柳州网区集体最高奖项——南方电网公司集体二等功,还获得了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二等奖。今年“五一”,他们获得了“广西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日报记者张晓军报道摄影
新闻推荐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苗族乡组织中小学生走进三江侗绣博物馆,向当地“绣娘”学习剪纸、刺绣、织布等传统技艺,感受侗族原生态耕织文化魅力。侗族刺绣是集纺织、印染、剪纸、刺...
三江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三江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