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为本报刊发的汶川地震版面
和所有人一样,从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开始,我们的心就开始紧紧地悬着。汶川,也许很多人是第一次听到这个地名。但就是这一次,却让人揪心地铭记终生。汶川地震,牵动着整个世界的神经。有人说,大灾面前,考验的不仅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公共应急能力,这种考验也是对媒体快速反应能力的一种检验。《兰州晚报》经受住了这次突如其来的大考。
赶赴灾区
稿件虽然很短,但却是本地纸媒体中第一篇从本省灾区发回的报道。
晚报摄影记者窦泽中是“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第一批赴甘肃省陇南灾区的特派记者。5月12日2时28分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赶到甘肃省地震局进行采访。经多方联系,当日晚7时省政府派出了前往陇南灾区的抗震救灾工作组,老窦成为随队唯一的记者。由于时间很紧张,工作组约定在天水路高速收费站口集结,而其中大部分工作人员连饭都没有顾上吃,只是在路边匆匆吃了一口方便面。5月13日凌晨30分,在频繁的余震中,省政府抗震救灾工作组在成县宾馆的一间会议室里召开紧急会议。由于手机没有信号,老窦使用当地地震局的海事卫星电话给报社口述了当天的新闻稿,这篇稿件在第二天得以见报。
第一时间
5月13日,《兰州晚报》联手兰州市慈善总会发起了“爱心守望家园”大型慈善活动,爱心如潮……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兰州晚报》又连续派出四批记者赶赴灾区,向外界传递灾区的最新情况;地震发生的当天,《兰州晚报手机报》发挥其独特作用,在地震发生22分钟后向手机报的读者发出了汶川大地震的消息,并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向读者播报地震的最新情况。地震发生3天后,以《兰州晚报》名义最先组建了由13辆车组成的“兰州晚报情系灾区”慰问车队,带着200多万元的款物赶赴陇南,第一时间向灾区人民提供帮助。
记者从康县豆坪乡豆坪村采访回来的当晚,在记述当地农民生产自救的时候这样写道:对于农民来说,有了庄稼,就有了希望。
对于媒体来说,最大的希望又是什么呢?
爱心小学
一位家长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说:“以后我们村里的娃娃不用为上学念书发愁了,谢谢兰州市民的爱心,谢谢《兰州晚报》!”
汶川地震一年后。
2010年5月6日上午9时许,甘肃省陇南市徽县嘉陵镇黄桥村里一片欢声笑语,大山深处的孩子们身着节日盛装,像过节一样欢庆新校舍的落成挂牌仪式。《兰州晚报》总编辑高冲与爱心市民代表高秀芳、刘勇以及兰州市慈善总会、徽县有关部门领导一起为爱心小学挂牌剪彩。
汶川大地震中,徽县嘉陵镇黄桥村小学校舍遭到毁灭性破坏,32位学生无法正常上课。2008年6月初,《兰州晚报》与兰州市慈善总会联合向兰州市各界市民发起“心手相连、重建校园”大型慈善募捐活动。11月,21.5万元善款送到徽县教育局用作重建黄桥村小学的资金。半年后,一座抗震性高、宽敞明亮的教学楼落成,应当地村民的要求,建成后的学校正式更名为“《兰州晚报》读者爱心小学”。
新闻推荐
本报讯 10月25日12时40分左右,徽县消防大队接到报警,位于徽县永宁镇后河村316国道线上,一辆从汉中发往兰州的车牌号为陕A·C0006、陕A·3087挂的液化氨槽罐车发生侧翻,车上载有28.2吨的液化氨,情况...
徽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徽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