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白杨通讯员韩县银罗艳
青山相偎,绿水相依,白墙黛瓦,繁花掩映,来到徽县大河店乡青泥村,如诗如画的风景会让人忍不住陶醉。
在这里,你可以漫步青泥古道,感受沉淀千载的陇蜀道文化,也可以追寻那些遗失的繁华,发出“昔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今日蜀道宽车水马龙欢”的感慨!眼前,青泥客栈、蜀道客栈、远通吴楚客栈笑迎四方游客,青泥古道香菇产业欣欣向荣喜乐群众……
大河店乡党委副书记何伟介绍说,近年来,青泥村以南部特困片区扶贫开发为契机,以“双联”行动为抓手,全力推进***工作。
目前,青泥村已逐渐培育起了除传统的种养殖业外,以劳务为主导,乡村旅游、苗木繁育、生态养殖、香菇种植等多元化发展的产业格局。
“村民们致富有门路,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了。”何伟说,2015年,全乡14个行政村只有2个村实现了全村脱贫,青泥村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46岁的李志军是青泥村的贫困户,也是2016年预脱贫户。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自家新建的香菇大棚里采摘香菇,脚边是满满一竹笼刚刚摘下来的新鲜香菇。
“这些香菇等一下会全部交到村上的合作社那里,由他们统一装箱、外销。”李志军说,自己只负责采摘香菇。李志军告诉记者,他们家共有8口人,但因为有3名残疾人要照顾,还有2个孩子要读书,生活全靠夫妻二人支撑,十分困难。“我们家里有十几亩地,主要以种粮为主,一年下来收入几千块钱,只能刚够维持家中几个人的生活。”李志军说道。2014年,经过乡村干部的动员鼓励,李志军转变思想观念,加入了村上的香菇种植合作社——徽县青泥河农业技术开发专业合作社,并在合作社的帮扶下,建起了2座香菇大棚。
“大棚初期的设备投入和6000个菌棒都是合作社帮忙垫付和提供的。”对此,李志军很感激。“去年10月份,我家的香菇开始第一茬采摘,到目前已经采摘了四茬,大概收入了2万元,剩下的还能再采两茬。”李志军说按照目前的形势,这两个棚算下来能收入3万多元。
记者了解到,李志军还把自家的10亩地流转给了合作社搭建大棚,按照每亩地450元的租金,一年下来也能收入4500元。“有时候我忙完了自家的活还会在基地打点零工,一年也能挣几千块钱。”李志军说,零零碎碎算下来,一年种香菇的收入要比种粮食好太多。“目前,香菇的价格高,市场又稳定,还有合作社保证我们的销路,今年我还打算用自己的5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再建两个棚,争取今年实现脱贫,不拖村里的后腿。”李志军说道。
其实在青泥村,不仅是李志军,通过“合作社+电商+贫困户”的模式,合作社还带动13户贫困户发展香菇种植55亩,食用菌大棚78座,年产值达120万余元,极大促进了贫困户增收。
与此同时,青泥村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突破口,大力挖掘青泥古道文化,依托青泥古道修建了观景亭、花园、观光道路等旅游设施,逐步完善了水、电、路、桥等基础设施。青泥村正在朝着融古道文化、秦巴民俗风情、自然山水生态于一体的体验型、区域性、休闲旅游目的地大步迈进。
“全村目前已建成农家乐五家,年旅游收入达到42万余元,乡村旅游逐步成为了我们村致富增收的新亮点。”村文书杨和平笑着告诉记者。就在清明前后的一段时间里,村上陆续来旅游的就有两三百人。
青泥村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户栽植优质核桃、木瓜,扶持贫困户养殖能繁母牛、生态鸡,同时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扶持和培育,昔日“落后”的青泥村已蜕变成为美丽的幸福新村。
新闻推荐
本报徽县讯 近日,由徽县东盛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引进韦加天地通科技公司型号为JF01-10 和JF01-20 的中、小型遥控电动植保无人机,在永宁镇苏沟村、泰佰村及水阳乡两垭村和栗川乡郇庄村高产玉米创建区...
徽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徽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