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陇南 今日宕昌 今日两当 今日徽县 今日成县 今日西和 今日礼县 今日康县 今日文县
地方网 > 甘肃 > 陇南市 > 今日礼县 > 正文

秦公故里的马社火

来源:兰州日报 2020-02-12 02:35   https://www.yybnet.net/

花杆社火影像记忆

社火,作为最古老的风俗,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产生于原始的宗教信仰,是远古时期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是古时候人们祭祀拜神的宗教活动。“社”为土地之神,“火”能驱邪避难。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

新春的锣鼓已经敲响了,当我站在赤土山,那座寺庙的平台上,抬头望去,礼县县城被西汉河、燕子河环绕,就像一座水晶宫殿。从古至今,这座具有深奥历史源博的县城,从古老的民间传说中脱胎换骨,走向现代文明。礼县是秦始皇父亲的墓地,这里还蕴藏着深不可猜的原始崇拜和墓藏。西汉水绕过铁笼山、香山,流向太阳升起的地方。燕子河由北向南,流淌着岁月的风流,多少人间烟火在燃烧,多少报春的燕子飞进农家院子落。牛顶山的红桦林扬起一片红色的记忆,洮坪绿色林海保护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在礼县中心广场的历史博物馆里,那些原始的陶人、战斧、战车的出现,把人们的视野引入厚重的秦始皇时代。想象和对比、点赞和崇拜,我们要为先人们的智慧而鼓掌。

西汉水不停地向嘉陵江输送水量,盐关街道止白哗哗的盐块,就好像一夜暴富的商人,揣着钞票大笑。大街上出现了耍龙的、舞狮的,从小巷里走过了扭秧歌的人,还有那些乞巧姑娘们崭新的服饰,都是西汉水渲染的民间民俗。枯木怀春的乡村里,生气昂然。马社火列队进行圆庄,驱邪、除病、祈福,保平安。盐关大街现上顿时成了车水马龙,买盐的不买盐了,卖菜的不卖菜,只顾看戏。赶集的人流把目光聚焦在马社火队伍里,好生也是家乡的味道。红河那个乡村,还有花杆社火。用五彩纸装饰的花杆,在手里打旋儿,翻跟头。一队队红男绿女扭动着腰姿,唱着陇南民间小调。一路走着,一路放歌。那民间传说中的关羽、张飞、赵子龙,刘备、诸葛亮,被马社火表演得淋漓尽致。这是社戏的一部分。

据说,马社火最早起源于祭祀活动,唐宋以后演变成喜庆生活回顾。陇南、陇西属秦人祖先牧马生息之地,马社火有由秦人巡逻边疆和放牧演变而来之说。盐官当地人则说马社火与盐官的骡马市场有关。盐官有闻名西北的骡马市场,优良马匹很多,马社火已经表演了五百年。正月初九上午,我们有幸观看了当地马社火表演。马社火以扮演古装戏剧人物的演员骑在马上走村串户而得名,流行于陇南、陇西一带,表演时,由锣鼓队带头,马匹列队依次紧随其后。为防止燃放鞭炮惊跑马匹,每匹马须拴上缰绳由专人牵着,选中的马一般头戴红花,马鬃和鞍垫也要进行装饰。骑在马上的演员通常就是一出戏中的主要角色,如《打銮驾》、《二进宫》等,也有表现神话传说的,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劈山救母》、《八仙过海》等。戏剧人物脸谱称为“搭脸”,道具则称为“把子”。

流传在西和、礼县的乞巧民俗,属秦人遗风,它完整的保存了古老的民间乞巧的活动范式,以原生态方式流传,在乞巧文化中具有原型价值,承载了诸多古代文化信息,在乞巧文化中最为典型。西和、礼县乞巧民俗兼容伏羲文化、炎黄文化、秦文化、氐羌文化等文化渊源,乞巧女儿节在形式与内涵上均有别于七夕情人节。

作为先秦故里,礼县社火是集音乐、绘画、说唱等艺术为一体的艺术精品。礼县社火音乐为主线,诠释其社火的音乐个性及其独特音乐艺术魅力特征。

西和、礼县一带的乞巧仪式中,音乐舞蹈是整个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仪式行为的载体。每一项乞巧内容的的表达,都是通过载歌载舞的形式来完成的。

乞巧歌舞专用于乞巧仪式中,歌曲具备地方民歌特征,有自己独特的结构、调式、风格,歌曲容易学唱,歌词内容与日常生活相关。舞蹈动作不难,随仪式的需要结合舞蹈。在其音乐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随当时所发生的事情创编歌词并传唱,因而也可以称之为这一代的“口头历史”。

西和、礼县的乞巧节仪式也在春节出现,其特点是仪式过程歌舞相伴。西和县汉源镇、石堡乡、长道镇、包括礼县盐官镇、永兴乡等乡村。以西和十里乡、赵五乡及相关东片地区为主。

红河花杆是礼县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秦朝。相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虏来赵国大王赵嘉,准备临刑前,秦始皇觉察到秦赵诸国共出一祖,动了恻隐之心,便赦免其过,留用他作了理廉官。赵嘉的儿子赵公辅很有才学,就被秦皇任命为西戎行政长官而治理西戌(实则是命他到西垂守护秦先祖之西陵墓),赵公辅便带领着赵国旧帮子民来到西戎(今礼县红河乡一带),他用刚柔并济的政策与中原文化,教化民众,很快受到了当地羌戌民族的拥戴,被尊为“赵王”。

据汉书记载:“汉阳郡西县出赵壹,曾任汉阳郡计吏”,他是赵公辅八世裔孙,文才过人,但持才倨傲,在其作《剌世疾邪赋》中表达了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强烈不满,对封建王朝的腐朽及其统治者的昏庸进行了辛辣愤怒的批判。“宁饮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暖于当今之丰年”。这就未免刺中了统治者的要害,得罪了不少阿谀奉承的小人,加之为人狂放不羁,“屡抵罪,几度死”,得友人相助而幸免。他死后,后人为了纪念他,演变剌世疾邪为剌世除邪,以先祖遗传下来的桃符、爆竹两样驱邪法宝,演变桃符为桃鞭桃条,便把竹竿爆破的竹条用桃条、柳条和林中找来的柔软的藤蔓,加上山花腊梅、冻青等花叶,扎绑竹杆取名“花杆”作为舞蹈用具演出,这就是人们所说“花杆”的由来。

在古代,演员服饰很奇异,男子头戴猎物鹿角雉尾,身披兽皮,腰系花草条;女子头顶发花将山花插在鬓角,身披梅鹿花豹皮,项系狐尾,手执五彩缤纷的花杆,舞起来像鸡又像凤,像云又似雾,真有风驰雷鸣、驱邪除恶之感觉。后来随着纸的广泛使用,人们用麻和麻纸夹杂树枝花藤把竹条扎成花杆。

花杆的表演最早为五人一组,花杆用四根竹条做成,表演时需一男演员手持花杆一端,站在中央,其余四个女演员各持花杆另一端站在四方,她们一手拿花杆,一手掌红灯,扭着秧歌步,开始唱着不同内容的秧歌,有序的步伐,和曲伴唱,锣鼓等乐器配合,唱得山欢水笑,真是美妙极了。这种基本的表演形式,有着很深的寓意。中间的代表中央,四周的四个代表四个方位,有道是:“五方五地驱邪魔,东南西北一扫光。花杆舞曲多悠扬,当地人们保安康。”唱词多包涵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孝老爱亲等内容,悦耳的歌曲,动人的腔调,轻盈的舞姿,丰富和影响着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跑花杆曲名《八卦太极》、《十采花》、《十二名臣》、《十二月花》、《十盏灯》等。

花杆的表演也由原来的单一形式演变为多种形式,人数由原来的五人演变成七人、九人,表演形式也由原来的一组发展为现在的两组、四组和多组不等,根据需要再变化。人数的变化只是扎花杆时在竹条的数量上体现。例如九人演出的,由中间的男演员控制花杆把柄,其余八方的八个女演员手持花杆稍头,列开雁阵,代表着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的八卦方位,摆开八卦阵势,按照事先排好的曲目,进行表演。

多年来,跑花杆社火是红河一带春节期间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艺术活动。人们组建了不同规模的花杆队,他们农忙时,在田间地头挥汗如雨,辛勤劳作。农闲时,大家聚集在农家小院,切磋演技,翩翩起舞。每年春节、春台会、特定时期,当地不同村庄的人们,为了花杆表演欢聚一堂,传承和弘扬着这种传统的地方文化。一腔一调道百态,一鼓一板唱兴衰。这种古老的花杆技艺,犹如巍巍天台山连绵不绝,悠悠秦皇湖亘古不息。今天,它们向人们述说着悠久的岁月,放射着人文的光辉,焕发着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刘瑞祥文/图

新闻推荐

陇南战“疫”期间的那些感人事

武都区在各主要路段出入口对过往车辆进行消毒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白杨礼县:父亲丧事从简支持抗疫“通知,本村王氏老大...

礼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礼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秦公故里的马社火)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