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陇南市大胆探索实践,注重运用先进理念和创新思维探索发展出路,注重借鉴先进经验打开发展局面,依托电子商务打通了特色产品走出大山的快速通道,依托金融构建了强有力的发展支撑体系,依托新媒体开启了传递陇南声音、展示陇南形象的窗口,把短板和劣势转化成了亮点和优势,在创新发展上实现了新突破。独具特色的“陇南模式”前不久,刚刚结束的陇南市第二届众筹扶贫大赛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媒体的关注,陇南以“众筹+直播”的形式,将城市消费者与贫困村、贫困户结对,做实消费扶贫,实现***的作法获得了众多“点赞”。这是陇南探索电商扶贫,助农脱贫的一个生动注脚。从2013年开始,陇南将电子商务作为脱贫攻坚的新利器,解决农产品卖难,***,为西部贫困群众脱贫闯出了一条可借鉴的电商扶贫新路。到目前为止,陇南特色优质农产品土蜂蜜、花椒等从网上销售到全国包括西藏在内的31个省市区。全市共开办网店10000多家、微店5000多家,实现销售总额45亿元。陇南也被确定为全国首个电商扶贫示范市,在2015中国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荣获“2015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电商***改写“富庶的贫困”陇南既是甘肃省集中连片特殊贫困地区,又是全国特殊贫困地区之一,全市9个县区均为贫困县,2011年,陇南的贫困人口仍有130.46万人,占全国的1%,贫困发生率53.21%,居甘肃省第一。2013年底,陇南提出:把快速推进扶贫开发作为全局工作的重点,在合力攻坚上迈出新步伐,短期内实现电子商务的突破性进展。这样的顶层设计,立足高远。陇南虽然生物资源丰富,核桃、花椒、油橄榄等农产品类型多样、品质优良,但受制于交通、物流、信息等瓶颈,形不成品牌,卖不出好价钱,当地群众守着富庶的物产却难以转化为实际收入,“富庶的贫困”严重制约当地脱贫步伐。市委书记孙雪涛深刻地认识到,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刚好可以把陇南农特产品经营分散、品种多规模小、产业链短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扬长避短,把有限的力量用在刀刃上,成为行之有效的脱贫路径,并探索了符合陇南实际的电商扶贫之路,2015年初,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首个电商扶贫试点市。草滩村是陇南成县最为偏远的一个村,位于陇南25个特困片区之一的鸡峰片区的地理位置中心,在2012年以前,这里的人到成县县城还要2天的时间,一到下雨天门都出不了。在开始电商扶贫试点工作后,陇南在像草滩村这样的450个贫困村开展电商扶贫工作。“一村一店”、“先易后难”、因村施策……让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成网络里的近在咫尺。互联网+***实践特色“陇南模式”陇南在电商发展过程中,更多地依靠政府引导。曾经的成县鸡峰镇大学生村官张璇,不知道如何更好地为村民服务,通过培训,开办网店,帮助村民销售农特产品,她成了村民的贴心人和致富带头人。陇南礼县良源果业合作社这个由农民、返乡创业青年、大学生村官、退伍军人、农村教师组成的创业团队销售“爱心苹果”,创造了一个网上水果销售的“奇迹”……陇南用微博和微信组成的“微媒体矩阵”,宣传陇南良好生态,挖掘产品文化内涵,叫卖优质特色产品,涌现出了“核桃书记”、“橄榄油书记”、“花椒县长”、“爱心苹果、中药材村长”等成功案例。就是如此,陇南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用好政府推动这一“有形的手”,探索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协会运作、微媒助力“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针对不同的层次,从市、县、乡、村四级逐层培训。从领导干部到大学生村官、村干部、村民层层深入。特别是在特困片区、贫困村,整合电商、扶贫力量,建立驻村帮扶工作队“一对一”网店发展帮联机制和“一店带一村带多户”网店带贫机制。陇南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得到打破。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逐渐树立了“互联网思维”。“每年核桃还没有成熟,我们就通过微博微信推广宣传,同时借助网络资源优势进行预定预售,不但实现了农特产品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还增加了知名度。”成县陈院镇梁楼村村民武旭丹说。收支“加减法”让群众双重受益张璇从2013年开始参与电商,她主营的产品就是成县鸡峰镇特产土鸡、土鸡蛋、土蜂蜜的“三土产业”和核桃等。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她所在村上的土蜂蜜原来一斤卖20-30元,这还不包含来回的车费和花销,但是现在通过电子商务,一斤卖到70—80元,在一年多时间里她开的网店就累计销售额达到180万元。而且她所在村上的群众通过互联网以低于市场价格购买生产生活用品。一台市场价4000元的电视机,群众在网上3000元左右就能买到,一件市场价200元的衣服,网上也就100元左右。陇南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贫困地区光缆入村入户速度,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形成了“服务点+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网店+物流快递”的新型电商***运行方式,为群众提供在线交易、代购代销、信息服务、物流配送等服务。如今,陇南已在9个县区普遍建起了县乡村三级电商扶贫综合服务中心,在450个贫困村中,均创建了一批电商扶贫示范网点。大大小小的网店和电商扶贫点通过电商平台帮助农民在卖出中做挣钱的“加法”,在买入中做省钱的“减法”,让群众双重受益。现在的陇南乡村,处处流传着靠电商脱贫致富的故事———残疾人张攒劲组团开展电商助残脱贫,网上“特色中国陇南馆”发展出“农村市集”等分销网络……许多年轻人,也陆续返乡谋发展。电商扶贫以全新的方式,让乡村恢复了青春活力。倒逼传统产业“逆袭”效应正在凸显电商扶贫正在倒逼陇南传统产业的“逆袭”,也带动了陇南一批新兴朝阳产业的发展。陇南盛产花椒,武都区素有“千年椒乡”之美誉,但一直处于没有知名度,没有话语权的有量无市、有市无价的尴尬境地。这一被动局面在电商化之后有了彻底改观。“从原产地直供餐厅、餐桌,绕开了中间商,打破了垄断,好东西终于卖上了好价钱。”曾担任多年的陇南市武都区林业局花椒中心主任,现担任电商发展中心主任焦武民说。让人欣喜的是,受下游终端市场的倒逼影响,当地的花椒企业一方面加速了品牌创建,另一方面研发出适合进入千家万户的产品形态,一改过去简易、低廉的包装,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形成了农特产品生态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现代化流通的倒逼机制,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仅花椒,电子商务培育出了苹果、核桃、油橄榄、土蜂蜜、养生药膳等一批农产品网销品牌。陇南还引进培育了大樱桃、草莓、金银花等一大批适合网销的农特产品。全市认证“三品一标”226个。宽带网络覆盖率从41%提高到了63%。快递企业增加到了221家,快递网点数达到759个。旅游人数持续增加,第三产业越来越繁荣。陇南的电商扶贫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变化,陇南也因此荣获了“2015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如果说贫困是陇南必须面对的困境,电商扶贫,正在以它的创新、改革,为陇南的小康梦破除壁垒。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姚琴通讯员黄天宇)7月7日,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了《全市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飓风行动”夏季攻势实施方案》,启动基本解决执行难“飓风行动”夏季攻势;发布了全市两级法...
陇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陇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