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少先队员为市委书记孙雪涛佩戴红领巾。肖红摄
庆“六一”主题队日活动。王芳摄
机器人大赛获奖选手合影。段国瑞摄
游泳进课堂。冉创昌摄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董琼摄
国防教育课。董琼摄
走班制社团活动。尚学英摄
腾飞的实验。董琼摄
面向未来。董琼摄
本报记者尚学英
白龙江畔,五凤山下,有一所“全国特色教育学校”———陇南市实验小学。
30多年来,市实验小学在“以创建和谐校园,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和“深化教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发展;规范管理,加速学校现代化建设;树立形象,全力创建人民满意学校”的目标指导下,通过规范化办学,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闯出了一条科研兴校的路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已成为一所声名远播的陇上名校。
市实验小学经历了怎样的发展之路,有哪些办学特色,取得了怎样的发展成就?记者日前走进市实验小学,探求这所学校30年改革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历程。
规范化办学,让学校“风景这边独好”
———规范化办学,就是要管理,也要规范,管理的规范体现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做到执行制度的公开、公平、公正,根据形势变化完善规章制度。
陇南市实验小学前身为武都二小,1982年,在北山路选址兴建,命名武都实验小学;2004年,更名为陇南市实验小学;2014年,由北山路迁建到新校区,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现有43个教学班,学生2200余名,教职工115名。
近年来,市实验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和绩效工资制;形成和完善了切实可行、调动积极性的《教职工量化管理考评细则》、《绩效工资发放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构建了“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成立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充分发挥家长、社会的督学作用;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广大教师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民主参与学校管理工作,让学校走上了正规化的办学轨道。
2008年,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市实验小学对社会、家长、上级主管部门承诺:全力实施三个“三年规划”,即:经过三年努力,改变学校的落后面貌,实现规范办学;经过三年努力,形成学校的办学优势,让学校的特色形成,走特色化办学之路;再经过三年努力,办成陇南市小学教育的龙头,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学校。
要实现三个“三年规划”,必须依靠规范办学来实现。
市实验小学由于有一套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作保障,全体教职工各尽所能,达到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效果,验证了“人心齐,泰山移”的道理。教职工队伍素质好,工作有激情、效率高,学校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
如今,市实验小学已完成三个“三年规划”,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2008年,被评为省级“家长示范学校”;
2009年,被评为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市级“文明单位”;
2011年,被市委评为“先进党支部”,被评为市级“创先争优”示范点;
2012年,被评为“全国特色教育学校”;
2014年,被评为“甘肃省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甘肃省快乐校园示范学校”“甘肃省传统体育项目学校”;
2015年,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学校”;
2016年,被评为“甘肃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
2017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校园”;
……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的主人,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学校管理要以师为本,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充分发挥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人翁作用,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多年来,市实验小学致力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开展倡师德、铸师魂、树师表形象活动;通过“榜样感召”“读书熏陶”“文化引领”“师德演讲”等活动,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
———全面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以人文精神引领教师,以制度建设规范教师,以精研优训提升教师,以特色课程发展教师,以校长的人格魅力感染教师,整体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利用“师徒结对”、与名校结对联谊等平台拓宽教师培养途径,创新校本培训模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水平,逐步完善与绩效工资相配套的一系列发展性的评价考核制度。
———努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要求教师能够规范备课、说课、评课,熟练地掌握先进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熟练运用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熟练地掌握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
教师要成长,必须不断学习,开阔视野。市实验小学特别注重教师的全员培训,通过分批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学习,让先进的教学方法“走”进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008年至今,全校教师完成了全员轮训。截至目前,有28名教师获得市级以上学科骨干、优秀教师等称号。其中,特级教师1名,陇南名校长1名,陇南名师3名,省级优秀教师2名,省级师德标兵1名,省级优秀少先队辅导员4名,省级骨干教师5名,省级青年教学能手6名。有21名教师在市级以上课堂技能竞赛中获奖。
闯出了一条科研兴校的路子
———围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和提升学校课程质量为切入点,以培养兴趣为突破口,努力构建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着力强化内涵建设,着力提升办学品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因此,围绕特色办学,成为中小学的“立校之本”。
市实验小学也不例外,注重教科研过程的管理,建立了学校—教科室—课题组—教师四级管理网络。完成了一批省市级课题。其中:“十三五”规划省级课题《基于网络支持下的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研究》,市级课题《小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利用班会课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均已顺利结题。
大力推进学校课程建设,市实验小学开设了“书法天地”“国学”,低年级“写画”“读书”等学校课程,以课堂为载体,将“国学”和“思想品德”整合,将“书法天地”和汉字教学渗透,让学生通过学写毛笔字,诵读国学经典,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情操和道德品质,使传统文化学习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把校本课程建设与特色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市实验小学充分挖掘校内外教育资源,建设校本课程。绘画、写作、游泳、书法、合唱、舞蹈、剪纸、乒乓球、足球、武术、跆拳道、演讲、小记者、快乐英语以及电脑制作、机器人、小发明等40多个社团,利用周五下午两节课开展活动,实行跨年级走班的形式教学,已成为学校的最大亮点。
创建特色学校,没有一批高素质的、富有教学特点的教师,是难以实现的。市实验小学大胆启用特长教师挑大梁,聘请校外有专长的人员参与学校特色创建工作,充分发挥有专长的家长资源,聘请担任学校的辅导员,从而弥补特长教师的不足,让特色办学“香满园”。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致力于推动校园“全民特色发展”,唤醒学生的“特色发展”意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多种社团及课外活动,培养了一批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
市实验小学根据学校文化的整体规划,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学楼、走廊等场所的环境进行了精心布置,一层一个主题,使学生随时进行自我熏陶;由学生自己设计和创办的楼梯文化墙壁,展示学生的书法绘画作品,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影响和激励着学生。
———每年有计划地举办校园四大节:“艺术节”“科技节”“语言节”“体育节”,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展示机会,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积极贯彻“阳光体育锻炼每天一小时”,开展大课间活动,每隔一段时间年级互换项目,比赛看谁玩得好,练得棒。在全市大课间录像比赛中,市实验小学的大课间活动荣获设计一等奖。
———开展“游泳进课堂”。从二年级开始,每班安排13个课时的游泳课,让每个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的游泳技能,还通过“小手拉大手”,让更多的人喜欢上游泳这项运动。在2016年市八运会游泳项目比赛中,学校代表队摘取25枚金牌,打破市记录17次,名列八县一区第一名。
———积极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动手实践,努力创新。通过科技小制作、科幻画、科学手抄报等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科技兴趣,创新意识,创新能力。2016年、2017年、2018年学校组队参加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届科技创新暨第十六、十七、十八届全国机器人大赛甘肃赛区选拔赛,荣获FLL工程挑战赛一等奖,EV3机器人足球赛三等奖和校园机器人文化展示奖,并代表甘肃省参加了全国比赛。
市实验小学一贯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室的布置、班级制度建立及管理。各班结合实际,进行个性化班级命名,制定了富有特色的班级口号、班风、班训等。开展“我的形象我展示”和评星活动,鼓舞学生打开自己,发现自己,肯定自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通过榜样引导学生崇尚先进,学习先进,养成了良好的道德行为。
围绕“创建书香校园”主题,市实验小学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组建班级读书角,通过“采集本”、书签、征集名言、手抄报、诗词会、故事会的评比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培养读书的兴趣。坚持课前学生演讲活动,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幅度提高。
新闻推荐
陇南市政协召开“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陇南”专题议政会
本报讯(记者张卓宁)11月30日,市政协召开“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陇南”专题议政会。市政协主席张昉出席会...
陇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陇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