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西和县石堡镇包集村文体广场上,乞巧姑娘们身着鲜艳的节日服装,进行乞巧表演。本报记者陈晓旭摄
西和县石堡镇包集村文体广场上观看乞巧表演的群众。本报记者陈晓旭摄本报记者陈晓旭肖红农历七月初三一大早,记者走进了西和县石堡镇包集村,映入眼帘的是错落有致的房舍,干净整洁的硬化村道……设施完善的文体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正月里来,是新正,包集它是脱贫村,发家致富的青年人;二月里来,二春风,包集拉的太阳灯,太阳灯拉上实明呢,包集村上有人呢……”在包集村文体广场,乞巧姑娘们身着鲜艳的节日服装,整齐列队,端着香盘,正在进行“拜巧”仪式。活动间隙,记者采访了组织拜巧的“巧头”包牡丹。据包牡丹介绍,这种村子之间相互“拜巧”,俗称“行情”,按乞巧风俗,祈神迎水仪式结束后方可进行,“行情”也是为姑娘们提供了相互交流,联络感情的平台,乞巧姑娘们现场大展才艺,用美妙的歌声和动人的舞姿颂扬“巧娘娘”,歌颂太平盛世。“5岁时我就跟着母亲乞巧,如今51岁,乞巧早已成为一种习惯。”近年来每年都是“巧头”的包牡丹说:“我非常喜欢乞巧,今年我的儿媳妇、孙子都在参加,特别开心。”“乞巧是多少年来就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化,每到这个时候我们都会热热闹闹、开开心心的参加。”包牡丹介绍,今年的乞巧队伍阵容庞大,总共有200多人,队伍里年龄最小的3岁,最大的71岁,还有不远万里从浙江跑回来专门参加乞巧的姐妹。乞巧姑娘陈小英,2007年就到浙江做生意。虽然浙江与家乡隔着万水千山,但是近十年来,每年快到农历七月时,陈小英都会拖着沉重的行李,怀着喜悦的心情千里迢迢回到家乡,做回“乞巧女儿”“这是我一年中最期盼的日子。”陈小英告诉记者,“乞巧是女性的节日,很美好、很特殊,比过年都要热闹”。陈小英说,她平时在家里会哼着唱,女儿听到了也学着唱。“等她再长大一点,我会亲自教她唱乞巧歌,这样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乞巧就不会消失”。“过完七夕,我就要回浙江了,我对乞巧的感情或许很多人不理解,但是我会坚持下去,无论路途多遥远,只要我还唱得成、跳得动,我就会回来参加。”陈小英说道。
新闻推荐
8月22日,第九届陇南乞巧女儿节在西和县开幕。图为乞巧程式表演。本报见习记者李董摄西和县西峪镇下寨村乞巧队伍雨中迎巧。本报记者韩县银摄本报记者罗艳“七月初一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
西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西和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