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琴 本报通讯员 邓立国
2011年1月14日,一个让广西农科院副院长邓国富终身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2010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由广西农科院选送的项目《华南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创新及新品种选育》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近年来广西科学研究领域获得的国家最高奖项,也是2010年度广西惟一的国家科技进步奖。
1993年立项,2009年结题,经老、中、青3代科技人员16年艰难攻关,项目最终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评价。可是,谁又曾想到,16年前,这一自选研究项目却被业界看作是“标新立异”。
一个“另类”的课题
高产不优质,优质不高产,这是杂交稻的“缺憾”,也是一项世界性难题。一直以来,杂交稻品种普遍表现米质差,稻米既不好看,又不好吃。
1993年,时任广西农科院院长李丁民等水稻育种专家敢为人先,提出要培育“既高产又优质”的杂交稻新品种。此语一出,四方哗然。在解决温饱作为第一要务之际,有人却强调米的品质,这多少有点“不切实际”,也很难得到同行的理解。
此外,华南稻区是我国最热的地区,高温高湿且昼夜温差小,对稻米优质形成极为不利,要实现“杂交稻的产量,常规稻的品质”的育种目标谈何容易。通常是江苏的优质稻品种到了广西就变成劣质稻,就像“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为了取得突破,科研人员锲而不舍,不断引进国内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优异种质资源,进行长期而艰苦的改良创新。功夫不负有心人,项目组经过8年的选育,2000年育成了华南稻区第一个达到国标优质米标准的优质杂交稻品种——秋优1025。该品种的育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启了华南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的先河。
继秋优1025育成之后,项目组在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方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到2009年,育成了6个丝苗米型的水稻不育系和恢复系,并利用这些亲本共配置出10个米质分别达到国标优质米一、二、三级标准的优质杂交稻新品种,其中秋优1025、秋优桂99、美优桂99、美优1025、绮优桂99达到国标优质三级米标准,美优998、绮优293、百优1025、百优1191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米标准,百优838达到国标一级优质米标准。
16年,项目组克服了气候不利、经费不足、推广不易等困难,实现了杂交稻“高产”和“优质”的统一。
一项重要的成果
10多年,从被看作“奇思妙想”到“好评如潮”,项目组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路。
2005年、2009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两次考察广西时,充分肯定了由广西农科院培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他表示,广西在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
2006年2月28日,以华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万邦惠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对“华南杂交水稻优质化育种的创新及应用”项目成果作出如是评价:“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我国杂交水稻优质化的进程,对华南稻区杂交稻稻米品质的整体提升,稳定水稻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种稻收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009年2月19日,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研究员为组长的专家组对“优质杂交稻秋优1025选育和产业化开发”项目成果作出了高度评价,认为秋优1025填补了广西乃至华南优质弱感光杂交稻选育的空白,育种成果创新性强,已成为广西、广东、海南3省(区)晚稻主栽品种之一,成果居国内同类项目领先水平。
秋优1025和美优998等品种的诞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品种受到了农民的喜爱。一次,宾阳县几个村的农民自发组织一个车队,租了9辆班车,浩浩荡荡地到广西农科院买优质杂交稻品种。他们开门见山地说:“买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的种子我们放心!”“米的口感好,不吃菜都可以吃上3碗饭。”
目前,优质杂交稻每公斤稻谷市场价比普通稻谷高0.4到0.6元,按区试每亩500公斤的基础单产计,农民种植优质杂交稻每亩可增收200元,大大提高了农民收入和种粮的积极性。
一支优秀的团队
广西农科院水稻研究所,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团队。除了杂交稻,他们还历时15年,育成广西首个超级稻品种“桂两优二号”,实现了广西超级稻育种零的突破。去年7月,该所新近培育的三系超高产品种“特优582”又通过了农业部组织的专家的验收,平均亩产721.3公斤,超过国家超级稻品种的产量指标,可望成为继“桂两优二号”之后又一个广西自主育成的超级稻品种。
他们是专家、学者,也是农民,他们戏称自己“比农民还农民”。到给水稻授粉、选种的季节,他们头顶烈日,脚踩烂泥,在被太阳炙烤得冒白烟的田地里,从上午9时一直干到下午2时多。作为广西水稻选育种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邓国富说,科研人员一定要淡泊名利,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邓国富对其科研团队的要求。在他看来,一名优秀的科研人员必须眼界开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对所研究的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并投入巨大热情,有团结协作精神。他常说,一个人再有能力,靠单打独斗,也很难取得成功。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要感谢方方面面给予过帮助、支持的单位和个人。
“崇尚科学技术的民族,才是最有希望的民族。倡导百家争鸣,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为科技进步和优秀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温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至今仍在邓国富的耳旁回响,让他倍受鼓舞和振奋。年富力强的他,将继续带领自己的团队,为国家和广西的粮食安全多作贡献,培育出产量更高、米质更好、抗性更强的杂交稻、超级稻新品种。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罗猛寒冬送暖慰民心,治水兴业迎丰年。1月17日,农历小年刚过,冒着濛濛细雨,自治区主席马飚赶到南宁市宾阳县开展“下基层、察民情、惠民生、促发展”活动,深入田间地头检查指导冬种工...
宾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宾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