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波
走进乡镇“青年之家”里,能免费获得技能培训、扶贫交友等便民服务;借助飞信、QQ等通讯方式,网上党支部、团支部成为外出打工族与留守青年之间的交流纽带;各级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为农村青年插上了放飞理想的翅膀……在南宁市的广袤农村,“党团双挂”工程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朝气蓬勃的青春风采。
几年前,组织不健全、活动不正常、团干部年龄老化等问题困扰着南宁市农村共青团建设,严重阻碍了共青团的发展。“党的组织建到哪里,团的组织就建到哪里;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团的工作!”2010年11月起,南宁市委组织部与共青团南宁市委提出“党团互动、资源整合、党团共建”的工作模式和“强县固镇活村”的基层团建工作目标,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广“党团双挂工程”——任用到乡镇挂职锻炼的年轻干部兼任县区或乡镇一级团干,通过资源优势推动基层共青团工作的开展。
党建带团建,如何“带”?各县乡镇的具体做法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即借助党建工作在基层形成的新格局和新成果,促进基层团建开展,夯实团的基础组织建设,并带动广大农村青年就业创业。
宾阳县新圩镇以往的支柱产业是水稻和糖蔗,零星种植花生、黄豆等常规作物,经济效益不好,农民增收缓慢。为了引导农民发展转型农业、精品农业,该镇党委副书记兼团委副书记李建德经过深入调查,联合镇党委和团委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党团共建创先争优联合体”工程,利用镇、村两级党(团)校、农村远程教育等平台,对农民开展市场信息、产业技术和技能培训,同时发挥基层党、团组织和党员团员的示范引领作用,把党员、团员、退伍军人培养成致富能人,把符合条件的致富能人、退伍军人和青年团员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村委会干部。活动开展以来,直接辐射带动农村160多户农户脱贫致富,80多名农村贫困党员、青年农民与致富能人结对子后,人均增收近千元,含青年团员在内的致富能人中有43人被列为入党积极分子,16人确定为发展对象,12人发展为共产党员,还有14人被列为村级后备干部。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江南区江西镇着力打造“一线两点”党建示范带,即扬美村重点打造“领头雁”工程、发展特色旅游文化产业;智信村雷寨坡重点打造“党群致富联合体+公司”党建新模式;锦江村根竹坡重点打造“结对互动共建,城乡互动共赢”党建新模式。利用这些党建工作成果,团建方面主动跟进,分别在扬美村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在智信村成立花草苗木协会团支部、在锦江村根竹坡与宝玉源公司成立村企联合团支部等,有力推动了当地支柱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团组织在农村青年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今年4月正式启用的江西镇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如今已成为当地青年的创业摇篮,至今已为150名农村青年申请了274万元的小额贷款。该镇党委书记兼江南区团委书记甘继伟表示:“‘党团双挂\’使党团的关系更为紧密。我们做到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团组织。对不具备成立党组织条件的,也能采取独立建团或与妇联、工会联合共建方式建团。”
南宁实施“党团双挂工程”以来,实现了培养年轻干部和推动全市共青团工作的“双赢”,探索出广西13市驻邕团工委联络站+社区新居民青年之家的“流入地”务工青年团建和服务模式,建立驻外团组织453个,新建“两新”团组织423个,面向外出务工青年打造出“亲情网”和“信息网”服务、交流互动、就业创业、关爱帮扶、“维权网”服务、人才培养、网络团建信息等7大平台,切实拓宽了共青团组织、引导、服务和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渠道和覆盖面。今年,南宁市“党团双挂工程”将覆盖全市50%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
新闻推荐
本报宾阳讯(记者/韦继川通讯员/蒙焕章蒙鸿翔李锦山)在机声隆隆的生产车间,来自当地丰富的原料木材,经过近10道加工工序,成为了高档画框等木制产品,销往国内外,甚至挂到了北京故宫的展厅。坐落于宾阳...
宾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宾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