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新闻 武鸣新闻 隆安新闻 马山新闻 上林新闻 宾阳新闻 横县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南宁市 > 宾阳新闻 > 正文

产业带动激发活力 农村“造血”功能增强 本报记者 胡光磊 通讯员 张林忠 蔡 华

来源:南宁日报 2017-03-30 06:06   https://www.yybnet.net/
林下养鸡给贫困户带来希望。市扶贫办供图

产业扶贫可以帮助贫困地区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实现贫困户自身“造血”脱贫。近年来,南宁市通过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贫困村合作,大力建设专业合作社,振兴村集体经济。如今,贫困户在参与产业建设中收益增长,企业获得了可观的利润,全市贫困村的“造血”功能正不断得到增强。

提高农户积极性 带动产业发展

宾阳县古辣镇、宾州镇土地平坦肥沃,是远近闻名的稻米产地。去年,宾州镇共塘村村民邓泽琴和丈夫承包了村里的21亩水田种植水稻。之所以选择承包水田种植,邓泽琴说,是因为“不用担心销路”。由于村里引进的公司负责收购村民们的水稻,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过去农产品卖不出去的窘境,“所以如今我们才能放心地去承包土地,去种植水稻。”邓泽琴说。

在公司参与收购的情况下,邓泽琴每一公斤水稻,价格会比市场价高出5分钱,而且还有补贴。因此一年下来,他们一家人不仅实现了脱贫摘帽,还将房子重新装修一新,生产生活环境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今年还计划承包更多的水田种植水稻。”尝到甜头的邓泽琴说。

邓泽琴所说的公司,是宾阳县当地的一家粮食企业。去年,在宾阳县的引导下,该企业与周边的3个村签订《土地合作种植协议》,公司以低于市场一半的价格,给农户提供稻种、农药等,并全程给予病虫害防治、机械收割、烘干机械化服务,订单收购农户的稻谷,确保农户增产增收。

经过一年的有效尝试,今年又有一个贫困村与该公司签订土地合作种植协议。通过企业与贫困村签订“生产订单”,由企业提供种苗、农资化肥和生产种植技术,保证了农作物的品质,实现长久收益。

促进贫困户就业 激发脱贫热情

据了解,在宾阳县,政府还积极引进农业企业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促进农业规模化种植生产。

去年4月上旬,宾阳县宾州镇三韦村刚完成2500亩土地流转,将南宁糖业引进该村,大力发展“双高”基地建设,发展甘蔗产业。今年伊始,村里已经种上了连片的甘蔗。

“‘双高\’基地给农民切切实实地带来了实惠。”该村第一书记蓝常福告诉记者,过去,农民自己种甘蔗,一亩地一年净收入是500元。而在土地流转后,仅地租一项,就让农民获得每年700元/亩的收入,超过了此前村民种植甘蔗的纯收入。此外,村民在“双高”基地打工,每天还能获得80元的工资,多劳多得,“所以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

据介绍,南宁糖业签下该项目后,不仅逐步改良当地土地,还将陆续解决灌溉用水及修路等问题。此外,通过与龙头企业的合作,村民们开始转变思想,脱贫致富的发展愿望变得更强烈了。蓝常福介绍,扶贫工作组希望因地制宜地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盘活旅游资源,用于发展乡村旅游,同时将采取“合作社+市场+农户”的模式引进绿色产业,如种植有机水稻、绿色蔬菜、新品百香果,养殖土鸡、土鹅等,带动有发展愿望和能力的贫困农户一起发展,确保增加收入,早日脱贫致富。

企业帮扶 为脱贫提供产业支撑

今年,南宁市大力推进产业脱贫攻坚工作。在春节后举行的南宁市“先锋引领·脱贫攻坚”活动上,共有421个贫困村与龙头企业洽谈合作意向项目1061项。通过此次活动,南宁市也落实了一批企业帮扶产业项目,签订了一批企业帮扶贫困村合作协议,为贫困村、贫困人口脱贫摘帽提供产业支撑。

与此同时,南宁市也给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品牌提供了大力支持。2010年起,南宁市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落实用水用电、金融、税收、用地等方面优惠政策,为专业合作社提供资金支持。

品牌就是金字招牌,有了品牌,农产品便不愁销路。也正因为如此,如今,南宁市不少合作社也致力于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从事香蕉种植近10年的陆财铭告诉记者,有了品牌的香蕉,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价格上去不说,不少客商还直接下订单,“香蕉还在没采摘之时就已有人订购了。”

通过各级政府的指导和扶持,全市从2007年的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至如今的3467家。合作社的功能也由原来的提供简单信息和技术服务向统一生产经营及销售转变。南宁市也涌现出了一批本土特色农产品品牌,农产品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这一转变也使农民尤其贫困群众获益良多。

新闻推荐

国道322线兴宁区七塘路段施工

本报讯(记者梁成龙通讯员黄艺)3月21日至7月18日,国道322线兴宁区七塘路段的沙江大桥、山心立交桥将进行危桥修复工程施工。为确保施工期间道路交通安全、畅通,南宁交警部门将对施工路段实施临时限制...

宾阳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宾阳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产业带动激发活力 农村“造血”功能增强 本报记者 胡光磊 通讯员 张林忠 蔡 华)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