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大二附院急诊科全家福
医科大二附院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急救演练
9月28日上午,在直升机的轰鸣声中,一名全身多处严重受伤的患者搭乘空中救援专机,从横县人民医院起飞,成功转运至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医科大二附院)救治。这是广西首次开通空中医疗救援服务,建立了空中生命绿色通道,同时打开了广西医疗救援向海、陆、空无缝对接救援发展的新局面,医科大二附院急诊科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临床医疗安全有序 全年无一医疗差错
急诊急救、危重症救治是医科大二附院的优势和特色,急诊科是临床、教学、科研及应急救援一体化的急诊急救医疗中心,在急诊急救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实战中,急诊科发挥了突出能力。
医科大二附院副院长张剑锋介绍,2017年1—11月,医科大二附院的急诊总量为13万余人次,急诊留观病人2.1万余人次,完成危重患者抢救5400余人次;院前急救1589人次,服务辐射全广西。更重要的是,如此高的急诊量,全年没有出现一例医疗差错。
今年9月份,医科大二附院成为首家广西航空医疗救援基地医院,实现立体化院前救援与院内诊疗高效、无缝衔接;拥有广西首支航空医疗救援队,牵头成立广西航空医疗救援联盟;积极推进自治区突发急性传染病临床救治中心建设,构建海陆空立体化救援体系,为广西百姓的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危重症三位一体优质化医疗服务保驾护航。12月15日,由医科大二附院牵头组建的广西航空医疗救援联盟成立,全区76家医院联手搭建了空中120,开辟了全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危急重症医疗救治的“空中生命线”。
创新急诊急救服务 推行“医护一体化”
说到医科大二附院的优质服务,在民族大道工作的李先生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点赞。李先生告诉记者,他岳母因胸痛曾到医科大二附院住院治疗,之后一旦有什么不妥,老人家都要求到医科大二附院治疗。
据悉,医科大二附院急诊以重大疾病为重点,创新急诊急救服务,针对几类严重危及生命安全的、跟时间赛跑的重大疾病或者重点人群,成立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救治中心,启动多科协作模式,优化急诊诊治流程,一键式到达手术室或专科病房,为这类人群的优质医疗服务提供保障。
在医科大二附院采访时, “医护一体化”是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词,原来,这是医科大二附院今年推出的服务模式,其中包含重症病人纳入清单管理,使用SBAR交接班模式对危重患者进行交接班、开展不同病种的特殊护理模式,改善输液区流程,急诊输液治疗全面使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治疗,建立突发公共事件患者接诊卡以及使用急诊大厅留观病人风险标识牌等。
科研实力名列前茅 打造急救人才高地
“短短半年内,我们引进了20名博士、120多名硕士,构建了一个强大的技术团队。” 医科大二附院院长罗杰峰自豪地说道,医科大二附院的医生队伍中,硕博的比例接近90%,这样的数字在广西的医院里可以说是很高的。
据悉,医科大二附院急诊科目前拥有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10人;拥有博士4人,留学归国6人,学科职称结构合理,人才梯队建设卓有成效。近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广西重点研发项目1项,省厅级科研20余项;获得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广西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广西急诊学科科研实力名列前茅。
罗杰峰介绍,医科大二附院是广西医学救援协会会长单位、广西医学会急诊分会主委单位。其中,急诊学科有2人担任国家级学会副主委,7人担任国家级学会委员或学组委员职务,10余人担任省级学会委员或青年委员职务,学科在国内急诊领域有一定影响力。学科组织和承办了第一、第二届中国-东盟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还承办了第一届广西急诊青年英才选拔赛、广西医学会急诊分会学术年会等学术会议,为广西急诊同仁搭建学术平台、交流平台。同时,积极参与卫生应急救援、急诊医学相关的制度、规范的制定,为广西急诊急救事业做贡献。
新闻推荐
新华社雅加达12月16日电,印度尼西亚抗灾署16日确认,印尼西爪哇省南部15日深夜发生的6.9级地震已经造成2人死亡、7人受伤。12月16日,在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的芝拉扎,地震发生后人们骑摩托车向高地转移...
横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