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袁 琳本报通讯员贺亮军
“生物质能源是21世纪能源换代的发展方向,是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广西作为生物质能源的资源大省,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将大有可为。”受聘担任自治区主席农业院士顾问的石元春,对广西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著名土壤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石元春是一位“双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考察广西木薯种植和酒精加工业后,11月12日下午,石院士为广西的农业工作者以及在校师生,作了一场题为《时代的使命与机遇——能源农业》的精彩学术报告。
在报告中,石院士形象地介绍,生物质能源产品包括“三剑客”——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以及“未来之星”——生物基产品。这些燃料中有秸秆制成的颗粒燃料、燃烧乙醇、生物柴油,能源用微藻、沼气、生物基塑料等。生物质能源已成为国际战略重要能源,一些发达国家已将生物质能源产业作为国际科技乃至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并将其发展提到了战略的高度。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我国土地辽阔,物质丰富,发展生物质能源前景十分广阔。
近年来,我国生物质能源的技术研发方向已转到非粮食原料利用上,并且在多个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我国非粮生物质能源原料主要来自两方面:第一类是农林有机废弃物,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林业剩余物等,这一部分非但不影响粮食安全,而且能“变废为宝”;第二类是利用边际性土地种植能源植物,这些土地主要包括现有林地中的薪炭林、木本油料林和灌木林,可利用而尚未利用的土地中的宜林地和宜农地,在现有非粮低产农田中可以通过种植结构调整用于种植能源作物的土地。
石院士认为广西是生物质能源大省,有丰富的水、热和土地资源,有水有地就能保证甘蔗、木薯等生物质能源原料的产量;广西还有丰富的社会资源,有淀粉产业、乙醇产业、木薯产业等产业基础,有人才、科技基础和工作基础,这些都为广西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石院士建议,广西首先要了解生物能源原料资源有多少,进行立项调研。如广西的淀粉业和制糖业每年排放多少高COD废水?可利用后备土地有多少?秸秆和林业剩余物有多少?畜禽粪便有多少?能源林与油料林有多少?城市有机垃圾与废水有多少?这些生物能源原料都是广西的宝贵财富。
其次,广西的能源产业要立足本土,面向东盟。广西作为最接近东盟的省份,背靠资源丰富的大西南,面向经济活跃的东南亚,又是中国11个沿海省份之一,是中国通向东南亚的重要桥头堡。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广西的自身发展离不开东盟。特别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性落户南宁,给广西带来了巨大的投资机遇和发展机会。广西应该主动“走出去”,积极开展与东盟国家农业合作,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取得双赢多赢效果。
据了解,石院士目前正与国家有关部门合作,为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作一份发展报告。这份报告对广西的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将会起到非常有利的作用。石院士还表示,他将在未来一至两年内,与广西相关部门合作,出版一本有关能源农业的科普书,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生物质能源,使更多的人能更深入的了解生物质能源知识,更好地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
新闻推荐
本报南宁讯(记者/宋春风)11月18日下午,自治区主席马飚在南宁主持召开会议,听取2010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论坛筹备工作方案汇报,研究部署论坛各项筹备工作。马飚强调,要深刻认识办好中国-东盟自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