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地细佬哥噜阵时的古仔真系多,单系‘双孖井’就有一排倾先。”近来南宁市民对双孖井的热议让我年近九十的母亲感慨不已,我刚从广州回来,也饶有兴趣地参与其中。
有年轻朋友称:双孖井被列入南宁市文物保护点,实际上是已经消失的文保点,具体位置并不清楚,也从未见过图片和文字资料。其实我在国家图书馆、自治区图书馆和南宁市图书馆典藏的南宁老三届传体著作的《学海春秋——同一代人同一首歌》书中就有关于双孖井的叙述:
“记得毗邻自治区交通厅的沙井街、人民路、友爱路交叉路口,有一口古井叫‘双孖井’,附近居民都到这里打水,向大地汲吮乳汁养育家人。那古井虽然历经千年沧桑,但井水长流不涸、清冽如故……
“双孖井,曾被称为‘洋井\’,南宁人最熟悉的历史景观之一。相传为宋代时狄青将军南征驻军望仙坡时所掘……
“南宁有古泉井104口,数双孖井最大,名气也最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家住在离双孖井不远的自治区交通厅,母校安宁路小学有十多位同班同学是沙井街的老街坊,聊起古井自然如数家珍。黄潮刚的父辈黄定也追忆溯源地说过:“解放前曾经每家凑两角钱请人洗双孖井,井底有一根碗口大的竹筒直插深处,井水从未漫上路面……”
双孖井原本并不在公园路口中央,而是在一座山脚下(即一个大土坡西北方向的斜坡底)。《邕宁县志》中“坡北之下有井,民常汲之,水甜甘冽”,虽未直指何井,但“坡北之下”正是双孖井的地理位置。坡上的沙井街仅有4条青石板宽度,但为交通要道,解放前由武鸣、宾阳方向到南宁须经沙井街到北门(位于今民族商场)进城,过沙井街时就能看到双孖井。解放后交通厅在大土坡用石头砌起来做围墙,后来沿土坡“劈”开一条小路叫做镇宁路,到1958年拓宽建成三合土的公园路。从双孖井到公园门口大树脚原先叫做头塘,辟出公园路后,才有双孖井“位于公园路、沙井街、平等街交叉路口”之说。它立于公园路口中间,来往车辆自然地分流左右“车道”对开行驶,这口古井便俨然一个交通岗。
沙井街在1947年的南宁市地图上曾叫做“石井街”,因该地域有三口井而得名。后因沙井街地势凸出,包括双孖井周边地域一度取名“沙井头”,1950年的南宁市地图就有沙井头的标志。沙井街又称“扁担街”,因其地势中间高两头低而得名,陆、李、唐、黄四大姓氏家族世居于此。扁担街有三条小巷通往公园路,其中“扁担”高处的67号大宅右侧的陆屋巷,出巷口往公园路对面即到四方井(沉香井);47号右侧这一小巷,径向我们儿时常光顾的公园路杂货店和小人书书屋;沿着25号左侧的小巷经19号走出沙井码头,拐右朝公园方向20余米就是双孖井了。
双孖井于地面的水平线为78.50米,经过几次修缮,1964年在“8”字形井口周边铺石子,地面像老岩石般呈青黑色,因用进口的洋灰(即水泥)铺成,故称“洋井”。当年打水的居民多穿木屐、打赤脚,井口周边地面呈放射状的十多条排水小槽,与石子平面融为一体,独特靓丽,不仅是个很好的防滑措施,而且能阻止水流到马路上。
后来,考虑到双孖井地处交通要道,且为安全和卫生起见,有关部门把井口用水泥拦起来。古人在诗中喜爱提及井和井上的“床”(即围栏),因为人和井须臾不可分,没有水人就活不成。家乡的井就代表着家乡,故有“背井离乡”之成语。李白在诗中说“床前明月光”,这个“床”实际是指家乡的井及其围栏,而非人们卧寝用的床。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宗文)近日,2013张瑞龄先生学习书法七十年作品巡展广西首展在南宁跨世纪美术馆开展。张瑞龄昨日接受了首府媒体的采访。张瑞龄是中国当代著名国学家、书法家、中国书协创始会员之一,是当...
南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宁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