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 记
本报记者 廖景标
一届全运会就是一面镜子,照出一个地方政治、经济、人文、风俗、地域等的全息图像。沈阳全运会8月31日开幕。通过开幕前这两天的体验,记者的感受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天凉好个秋。
真的,记者到沈阳,感受最深的首先就是天气的凉爽。
习惯于被南宁湿热的气候环境“捂着”,出发前记者根本没有秋天的概念,没想到天气会凉下来,因此衣服都只带T恤、衬衫。待出沈阳空港,广播员告诉气温只有22摄氏度,再被凉风一吹,猛然间一个词就滑过脑际:初秋哦?沈阳的天亮得早。30日清晨5时半,站在媒体村窗前看着太阳远远地放着金晖,给栋栋高楼涂上灿灿的颜色,这才确定秋天已走到这座城市门前。
沈阳人为全运会所做的准备,似乎也是“秋”字风格的。为了举办这届全运会,他们修建了不少体育场馆,其中坐落在浑南新区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包含能容纳6万人的体育场,容纳1万人的体育馆,以及分别能容纳4000人的游泳馆,网球馆,能集电视节目制作、播出、传输以及信息发布、办公于一体的新闻中心,这些场馆大都建筑雄伟,主色调是银灰色和深褐色的,配以蓝天白云,给人以东北大地上秋的深沉和辽远感觉。
弃“春”华而取“秋”实,也使沈阳人办事显得实在、宽厚和认真。据说这届全运会的开幕式不放烟花,不请明星,把大型活动回归“平民”,为此能节约经费一半以上。广西媒体记者的联络员叫程伟。这哥们从得到我们信息时起就一直和我们保持沟通。抵达后,他从机场到媒体村,一路领我们过安检,要资料,登记入住,直送我们到房间,临别还交代“有什么工作和生活上的需要,都可以找我联络”。出租车司机刘师傅,29日下午带记者从媒体村到奥体中心游泳馆看跳水比赛,因当天奥体中心主体育场进行全运会开幕式彩排,部分路段封路,他得绕道才能到达最靠近游泳馆的地方。他对记者说:“你对沈阳不熟悉,就不用坐地铁了,我绕道送你去不收你绕道的钱。”
沈阳,一个庄严而又硕果累累的时刻正在来临。
新闻推荐
动态本报沈阳8月30日电(记者/玉智威熊丽)第十二届全运会即将全面开赛,已先期抵达赛区的广西健儿积极备战,力争以最好的状态出现在赛场上。女子水球的比赛将于9月1日开赛,已进驻鞍山赛区的广西女子水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