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云亦云)学生编,学生演,学生看,这是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2013年广西未成年人校园心理剧表演总决赛近日在广西儿童剧院举行,通过精彩的舞台表演,打开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减压阀”,架起全社会共同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连心桥”。
心理健康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区一些学校经过多年实践探索,使得校园心理剧已经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卓有成效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提高未成年人心理互助与自助能力,推动社会和家庭转变教育观念,应对未成年人成长烦恼,推进全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自治区文明办主办、广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承办的2013年广西未成年人校园心理剧表演活动从8月起在全区各地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全面展开。活动分儿童组和青少年组,全区共有93个作品参赛, 20个优秀作品汇聚南宁,在总决赛中展开最后的角逐。经过评委严格审评,共评出儿童组、青少年组一等奖各4名、二等奖各6名。
校园心理剧是一种新兴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其将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中的心理冲突、烦恼、困惑等,以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让学生得到心灵上的启迪。如今的学生心理问题复杂,常因难以适应新环境、心理负担过重、人际关系失调、早恋等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由于这些学生不愿与老师、家长沟通,所以选择同龄学生表演校园心理剧,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或引导有困惑的学生进行思考,不失为一种新办法,达到了学生助人和自助的目的。在2013年广西未成年人校园心理剧表演总决赛现场,如何避免成为狂热的追星族、怎么让转校生适应新的校园生活、男女同学结伴出游是不是早恋、爸爸妈妈离婚了怎么办、升学心理压力过大怎么解决、网瘾能治吗等问题,都在剧中得以展现。这些剧目导向正确,内容健康向上,贴近校园生活,充满时代气息,引发了在场师生的强烈共鸣。
南宁市北湖路小学选送的校园心理剧《穿越身份——当妈妈》,讲述了某校一年级的学生、动画迷小杰的故事。小杰最喜欢看动画片,可是每天的作业太多了,回家还要练琴,他觉得做小学生太辛苦了。他希望能过像妈妈一样自由自在的生活。于是,提出和妈妈换身份,他当妈妈,妈妈当儿子。在换身份的过程中,小杰理解了母亲的家庭责任和义务,双方消除了误解和冲突。该剧构思精妙,演绎自然,表现优异,在初赛、半决赛一路过关斩将,打入了总决赛。经过来自全区多个城市激烈角逐,《穿越身份——当妈妈》取得小学组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本届心理剧表演总决赛评委、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广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特聘专家郭喜青表示,这些获奖作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创设情境,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需要,做到既提出问题,又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创编、表演、观看中得到教育和启发。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陈媚通讯员苏致诚詹曙光以示范带动为抓手、以软硬环境为抓手、以健全机制为抓手……今年以来,南宁经开区认真贯彻落实“美丽南宁·清洁乡村”“美丽南宁·整洁畅通有序大行动”的部署要求...
南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