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林
南宁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城南生活垃圾填埋场修理工陆雪华
邕宁区环境卫生管理站清扫组副组长李俏花
江南区环卫站6标段管理员张月带
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政环卫管理站环卫保洁班长黄桂英
良庆区环卫站清扫保洁组组长
■本报记者张芳琳史小辉/文 实习生 梁艳梅段柳健梁枫/图
“靠双手劳动挣钱养家,不丢人”
1981年,那一年蔡明林只有16岁,他接过母亲的“衣钵”,干起了环卫。他拉过大粪、扫过大街、当过维修工、驾驶员。他还清晰地记得,第一天的工作就是用手推式的拉粪车去母校的厕所拉大粪。无意中看到熟悉的老师和同学路过,他有些羞愧难当,他尽量压低环卫帽避开人群。让他记忆深刻的是,当打开化粪池盖,看到满池的蛆,他忍不住一阵恶心。工作如此艰苦,他萌生了放弃的念头。“脏活累活总得有人干,别人能干,自己也能干,劳动挣钱养家过日子不丢人。”母亲的一番话,让倔强的他坚定了继续干环卫的工作,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由于表现突出,2005年蔡明林正式调入城南生活垃圾填埋场,当时正值场里缺维修工,他一个人担起了维修机械的重任。推土机是一线垃圾作业最重要的环卫机械设备,每天进场垃圾2300多吨需要填埋处理,所以每天至少保证两辆推土机正常作业。
2009年中秋节,上午10点,垃圾作业面一辆推土机突然坏了。正值“秋老虎”发威,垃圾作业面温度高达46℃,垃圾填埋场腐烂的垃圾发出阵阵恶臭,同时还混合着沼气等有害有毒成分。由于没有推土机及时处理填埋,垃圾场周围招来了大量的苍蝇蚊虫。当天,正在家忙着过节的蔡明林接到场里的电话,二话没说立即赶往现场抢修。蔡明林带着徒弟,趴在垃圾面上将推土机一个个零部件拆下来,从中午11点直到下午2点连续奋战了3个小时,终于把推土机修好,回到家之后蔡明林感到全身无力、呕吐,家人同事连忙把他送往医院,经诊断他当天高烧达40℃。此外,他还主动承担起环卫车车胎的修补工作,每天利用下班的空闲时间,及时修理,保证覆土填埋机械正常工作。
“只要有利于改善环境,就去做”
陆雪华是邕宁区环卫站蒲津路清扫保洁组副组长。蒲津路作为邕宁区的主干道,清扫组保洁面积达155100平方米,主要负责蒲津路西段、彩虹南路、新兴街、八尺江路、新兴广场、银峰路、古榕路、那晚二、三队、城中村小巷等路段的保洁。该标段区域是邕宁区的繁华商业地带,有汽车站、邕宁商场、新兴广场,车流人流密集,每天产生的垃圾量多,保洁任务繁重。
在同事的眼中,陆雪华每天总是第一个到岗,最后一个离岗,常常连饭都顾不上吃,连家都顾不上回。陆雪华不仅是环卫工人,更是一名文明劝导员,她负责路段的整洁、干净也离不开她对市民乱丢垃圾的违章行为孜孜不倦的劝导。劝导员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活,时常会招来路人的白眼,店家的辱骂甚至暴力对待。但是她从没想过放弃。别人劝她,“何必呢,地扫干净就好了,还被人骂,值得吗?”但她总是淡淡地笑着说:“只要是对的,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的,就值得我去做”。
生活上,陆雪华以一位大姐的身份关心每一个成员。遇到困难,她想方设法给予帮助,同时将自己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她们,毫不保留。有人笑她,“你要为自己留一手,不要教会了徒弟饿坏了师父。”但她却说:“不要紧的,我希望每一位同事都能掌握操作的要领,搞好标段内道路、街道的卫生,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城区的卫生质量。”她以自己点滴行动带动周围的每一个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赢得了大家的肯定。
“城市不整洁,我们脸上无光”
说起清扫的活儿,李俏花可是把好手。从事环卫工作13年来,扫地面积达2456万平方米,扫秃了扫帚800多把,能装一辆卡车——这枯燥的数字就是她辛勤劳动的有力证明。从2001年1月来到江南区环卫站工作开始,李俏花先后做过保洁员、清扫班长,目前是江南站6标段管理员。十余年来李俏花扎根环卫、任劳人怨、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受到了大家的认同和赞赏。从一线基层走上管理岗位,一把扫帚,一辆板车,仍然是她工作中最喜欢的“伙伴”。
白沙市场周边商户多、早上流动摊点密集,清扫起来难度比较大。为此,她定人定点保洁,同时增加流动保洁人员和车辆清运垃圾,轮流保洁;针对白沙大道两旁落叶时间长、数量多的问题,她采取多扫、多保,随脏随扫的方式,将人工清扫、机械清扫、水车冲洗相结合,有效保障了其标段内的环境卫生水平。
环卫是一项平凡琐碎的工作,一天两天管好容易,但天天要保证整洁干净其难度可想而知。李俏花负责清扫区域从葫芦鼎大桥至星光立交桥,这一段区域经常有泥头车经过散落泥土,路面清洗较为繁重,光这一段路,每天就需要用三四车水来清洗,每车水大概有8吨,而她管理的66个环卫工人中会清洗路面的不到10个人。
“清洗路面不只是在路上洒洒水、随便冲冲就行了。需要用水车的喷枪把泥块冲到路边,然后铲起来用车拉走。”凭着一股韧劲她多次独自完成了清洗任务,一天下来她的双臂因长时间举喷枪而酸痛不已,吃饭拿筷子的手都在发抖。“城市不清洁,我们脸无光。”“宁愿脱皮掉肉,不愿环卫落后。”李俏花常跟同事们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干好环卫工作,照样有出息。”
“脏了我一人,换来万家洁净”
在江南客运站附近,路过的市民会发现,有一群身着橘黄色的经开区市政环卫管理站的工人每天在不停地忙碌着。张月带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5年来,不管寒冬酷暑,不论风里雨里,她手握扫帚,用行动践行“脏了我一人,洁净千万家”的最美环卫工人的真正涵义。
记者见到张月带时,她正推着垃圾车往江南客运站出发,准备去车站周边清洁地面。停好车,她动作娴熟地运用着手里的扫把和撮箕,清扫路面垃圾,专注而细心。她负责的范围包括江南客运站,人员流动往来密集,乘客的呕吐物、小孩的粪便和乘客随手丢的垃圾较多,清洁工作与其他路段相比稍微繁重。“以前客运站附近的快餐店也经常乱扔煤渣、乱倒饭菜,有时候刚刚打扫,转身一看,路边又出现了很多垃圾。”为此,张月带就常常劝阻沿街铺面不要随意倾倒垃圾,但是却遭到了白眼,“你们的工作就是干这个的,倒多少你就得清扫多少”。
工作难做,但也得想办法做。张月带找到城管部门,请求其协助环卫部门的工作,在他们的耐心劝阻引导下,慢慢的,倒煤渣乱倒饭菜的少了,附近商家住户和市民都自觉地将垃圾投入指定地点,极大改善了周边环境卫生。
身为班长,张月带不仅要做好手头上的清扫工作,同时也教育班员把奉献摆在第一位,履行好道路卫生的各种承诺服务。并严格按照清洁卫生的清扫保洁标准和要求,认真管理,把每一个班组成员都团结起来。同事说她是个“有情班长”,有些职工、临时工在工作中有时情绪不稳定,她就主动找其谈心,关心她们的生活,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兄妹一样。
“环境变好了,我们才会感到满足”
每天清晨天还没透亮,她的身影就准时出现在市区街道上,用沙沙的扫帚声为市民迎来黎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46岁的黄桂英,在环卫战线上工作了8年,现在是良庆区环卫站清扫保洁组组长,她黝黑的脸上见证了这么多年来工作的艰辛。
工作上,黄桂英以身作则,总是苦干在前、享受在后。她每天早上6点钟出门,比工人提前半小时到达工作岗位;晚上6点钟下班,又晚半小时走,而且时常加班到深夜11点半,几年来,加班加点累计1800多小时。工作上,黄桂英也会难免受一些伤。2013年7月7日,她接到通知称有中央领导到那马镇坛良村视察,黄桂英马上组织带领50名环卫工人奔赴那马镇坛良村进行清扫保洁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黄桂英来不及思索,就全身心地投入到清扫保洁除垢排污中。但是前期刚刚下过雨,乡间小路坑洼不平、积水较多,黄桂英在工作中不慎滑倒,划破了手掌和膝盖,鲜血直流,就地做了简单包扎后,她又投入到清障除污的工作中。直到站领导发现她的裤子上渗出了血水,劝她停下手上工作马上去医院检查处理,但她摇摇头说“没事,不要紧的”,然后继续和队员奋战到晚上8点多钟。
完成当天保洁任务后,黄桂英全身泥泞、血水染红了裤子坐倒在草丛边,站领导随即安排车辆将她送到医院进行治疗。第二天早上,黄桂英不顾医生劝阻,绑着纱布又出现在那马镇坛良村继续和队员进行保洁突击工作。身边的亲朋问她为何这么拼命,她说:“只有自己带头干,别人才有积极性。”“我觉得,环卫工人是城市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我们愿意用自己的劳动,换来南宁的洁净和美丽,大家生活的环境变得更好了,我们也会感到满足。”黄桂英说。
新闻推荐
“阳光早餐”打烊后华丽变身 为市民提供擦鞋、自行车免费打气等服务,首期试行10个服务点
汇春路阳光早餐便民服务点工作人员为市民提供擦鞋服务本报通讯员区翔恩摄本报讯(记者黎兆齐通讯员吴希玉)昨日上午10时,由市城市管理局牵头设置的10个便民服务网点在青秀区埌西片区试点设置。便民服...
南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宁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