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宁说到学者型的作家,自然会提到彭匈。他可以张口就来,和你聊中国的历史、文学,也可以和你讨论最近文化圈发生的奇闻趣事。
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是彭匈的一个创作高峰,他的大量散文都在这个时期创作而成。他此时创作的散文大多发在《南宁晚报》(如今的《南宁日报》)的副刊上。“负责副刊的编辑冯志奇是我的大学师姐,她本人也从事散文创作,邀请我写些散文发在她负责的版面。我很高兴地就答应了,结果写起来就一发不可收拾。”这些散文后来陆续集中出版,也就是大家后来看到的他的散文专辑《向往和谐》《云卷云舒》等。这些散文还在国内外的散文评选中获得大奖。虽然著作等身,学富斗车,但是彭匈随和亲切,南宁文化圈但凡有与他有紧密关联的大事儿,他首先想到的是南宁晚报和南宁日报的记者,不忘打声招呼。
彭匈身兼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区党委讲师团特聘教授等职。他时常会出现在区内外的大学或者国家机关单位的讲堂。学识渊博,思维睿智,他在讲座中妙语连珠,谐趣横生,不断赢来场上阵阵掌声。彭匈还写书法,他喜欢古人的隶书,雄强朴厚,它的天机拙趣,它的端庄峻举,它的逼人气象,一下子就把彭匈倾倒折服。如今,彭匈的书法也小有成绩。他还喜欢评《三国》,论《红楼梦》,还能将广西的地方风情如数家珍地道来。能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纷繁时尚的现实通过文字娴熟记载下来的人不多,彭匈自然算一个。“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祝贺南宁日报社读者节”,彭匈在读者节到来之际,为广大读者送来充满文化底蕴的祝福。本报记者 李宗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彭媛媛)集报纸邮戳,扫描本报官方微信参与互动,这两者不论你选择哪种方式参与,都有机会获得本报送出的抽欢乐大奖送出的“礼物”。南宁日报社第二届读者节“读者嘉年华”当天,在活动主舞台对...
南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宁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