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新闻 武鸣新闻 隆安新闻 马山新闻 上林新闻 宾阳新闻 横县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南宁市 > 南宁新闻 > 正文

请不要再对孩子说:我养你太辛苦了“穷养孩子”究竟怎么养?

来源:南国今报 2015-03-19 14:09   https://www.yybnet.net/

今报记者叶丽萍

现在很流行一种说法,穷养儿,富养女。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可以说都处于“富养”当中,娇生惯养之下,不少孩子也变得娇气,吃不了苦,更受不了挫折。为此,不少家长会想方设法地让孩子知道挣钱不易,要学会节俭,要体察家长的辛苦。更有甚者,有的家长在给孩子花钱的同时会反复强调家里并不富裕,金钱多么来之不易,不可以浪费等等。提倡节约无可厚非,但殊不知长此以往的“哭穷”,孩子由此收获的是物质的匮乏感和对家长的愧疚感,长大后容易过于看重金钱。

一味哭穷

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匮乏感

黄女士最近发现,她给女儿买的玩具或画画的工具,很多都闲置在一旁,时间长了不是放坏了就是找不到了,但是女儿在老师家上课的时候还是很喜欢画画的,“我有点不明白,为什么我给她买的那些工具她都不用了呢?”黄女士很郁闷,在跟孩子的老师进行沟通之后,她才发现,原来是自己平时对女儿说得太多关于爱惜物品的话,“我买这些玩具或者材料的时候总会反复地告诉她,不要弄坏或浪费了,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是非常好,我们要学会珍惜这些东西。”老师告诉黄女士,这样反复地强调经济条件和叮嘱孩子不要弄坏东西,那么孩子其实会害怕自己使用了这些物品会造成浪费,就不敢去用了。同样地,有的妈妈反馈,给儿子买了颜料和画笔后,如果反复教育儿子不要浪费颜料,结果儿子就只用画笔画画,而不会去用颜料。

对此,从事幼教多年的袁老师说,这是因为孩子对父母传递的能量是非常敏感的,如果父母传递给孩子的是一种制约和对物质的匮乏感,那么孩子一碰到这个东西,或者一造成浪费,就会觉得心里有愧疚,这样的沉重感之下,孩子宁愿不去碰这些东西。

“如果长此以往,其实对于孩子是一种发展上的制约,孩子觉得颜料不能浪费,那么就少用或者不用,在真正地需要挥洒灵感尽情创作的时候,难免心理上就会给自己设限。”袁老师说道。

穷养富养

取决于心态而非经济能力

电影《美丽人生》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一对犹太父子被送进了纳粹集中营,父亲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对孩子说他们其实正处在一个游戏当中。在集中营里,哪怕生活是残酷而拮据的,父亲还是为孩子营造了一种快乐而富足的氛围,虽然父亲最后惨死,孩子的童心却没有因为集中营的残酷生活而受到任何伤害,心中还是充满了乐观和美好。

“其实不管是穷养还是富养,都取决于父母的心态而非经济能力,像《美丽人生》中的父亲,哪怕在集中营中经济条件等各方面都很匮乏,但他传递给孩子的是一份心灵上的富足。”南宁市一家教育机构的咨询顾问陆游老师说道,现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不少家长,特别是城市里的家长们,都想方设法地告诉孩子,生活多么残酷,孩子要多么努力以后才能出人头地等等,“为了让孩子能体察父母的辛苦,他们都会跟孩子说,挣钱养家多么辛苦,希望孩子能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等等,其实这样的话并不能让孩子内心更加富足和强大,也无法让孩子生活得愉快,因为这样的能量传递到孩子身上,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孩子会觉得花钱是一件让人觉得愧疚的事情。”陆老师说道,家长这样的苦口婆心无非希望孩子能够不骄纵,能够学会珍惜和节约,能有一份良好的品行,但却容易让孩子的格局越来越小,甚至没有办法愉快地生活。

生活质量并非完全由物质决定,哪怕经济上匮乏,但能拥有乐观的心态,那么也会活得快乐。“有一种说法是三代才能出贵族,这并不是说必须要积累三代的财富才能培养出贵族,而是内心的匮乏感一旦产生,经常要三代以上才能去扭转过来。”陆老师说道,所以,不是经济条件上的贫富去决定孩子能否愉快地生活,而是父母对金钱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孩子对待金钱的态度,从而影响孩子内心的匮乏与否。

从心理学上来说,童年时候的亲子关系会内化成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从而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和命运。“父母传递给孩子的能量如果一开始就是匮乏和沉重的,那么孩子长大之后也没有办法达到物质和心态上的富足和丰盛。”陆老师说道,如果让孩子带着匮乏感长大,那么在进入社会后,孩子也容易体验到匮乏与沉重,例如不相信自己能够匹配好工作而总是找吃力不赚钱的活,即使赚到钱也无法轻松享受,一给自己花钱就觉得愧疚,与此同时容易过度囤积东西,造成更大浪费。

从心态上富养

让孩子正视自己的欲求

不能老跟孩子“哭穷”,又不能过分溺爱和富养,那么对于孩子的欲望,到底应该如何妥善处置?是不是孩子的欲望都要全部满足?如何引导孩子成为心理富足同时也有能力经济富足的人?对此,陆老师表示,对于孩子的欲求,到底该满足还是不满足,首先还是取决于父母的能力和意愿。“如果父母有这个经济能力,也愿意满足孩子,那么就轻松愉快地去满足孩子,多多益善,不要在满足孩子的同时又强调一堆挣钱不易的道理;如果是父母没这个经济能力,或者不愿意满足孩子,不想惯坏孩子的,就直接告诉孩子,自己暂时没有能力满足孩子的这个欲求,如果可以的话,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得到这个东西。”陆老师说道,其实孩子也明白父母不可能满足自己的所有欲求,但作为父母,不要一味“哭穷”,只要父母能够诚实以待,那么即使孩子得不到满足,也会知道那是父母的问题,不是自己不配得到这个东西,未来依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想要的生活。

“很多家长容易带着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孩子的欲望,似乎认为自己觉得这个要求是不合理的,就会对孩子讲一堆理由去证明,这个要求不该被满足。”陆老师说道,其实孩子想要一样东西,就是单纯地想要而已,可能在家长的眼里根本没必要,但在孩子心里那就是他想要,所以也是必要的。“哪怕家长不能或者不想满足孩子的要求,也不要过分地去评判孩子,要学会尊重孩子的欲望,你可以不满足,但是不能自以为是去评判。”陆老师说道。

在咨询工作中,陆老师还遇到了这样一个孩子,5岁的一个小男孩,内向胆小,见了人也从来不打招呼,更不愿意跟别的小朋友分享自己的零食或者玩具。因为长期被妈妈限制吃糖果,所以男孩对糖果呈现出了非常执着的痴迷。“后来这位妈妈自省了一下,决定放开对糖果的限制,有一次出门旅行回来就给孩子带了一大箱糖果,孩子开始不敢相信,反复问妈妈,“这些都是给我的吗?”妈妈说,“这都是给你的,你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吧。”陆老师说,结果孩子一路都在跟出租车司机聊他的各种糖果,在小区里见人就打招呼,有小朋友来家里还主动分享他的糖果和玩具,快乐不已。

在孩子的童年,父母满足了孩子哪些方面的欲求,孩子未来在哪些方面就不会去执著,从而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物质需要被父母及时肯定以及满足的孩子,人生追求不会只停留在赚钱的浅层次上;各方面被充分满足和拥有自由的孩子,才能放开手脚去追求更美好的事物,拥有更富足的心灵。”陆老师建议,父母无论经济条件是贫穷还是富余,都应该给孩子传递一个信念,你想要一件东西是好事,你的欲求是美好的并且值得努力追求的。那么孩子在长大后才会有心灵上的富足,并且有自信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新闻推荐

国际动物机构呼吁 停播《奇妙的朋友》总导演回应拍摄“初衷”

《奇妙的朋友》剧照。今报南宁讯(记者李岚)展示“人与动物亲密接触”的真人秀节目《奇妙的朋友》,自开播以来备受争议。近日,世界动物园和水族馆联合会(WAZA)以及国际灵长类学会(IPS)先后发表声明和公开...

南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宁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请不要再对孩子说:我养你太辛苦了“穷养孩子”究竟怎么养?)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