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颖 文艳玉 农慧娟/文 赖有光/摄
再苦再累也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无私奉献“苔花犹如牡丹开”,做好学生职业生涯领路人……首府教师队伍涌现出一批师德典型人物,让我们走近他们,聆听他们感人的故事。
用爱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南宁市第三中学教师 张小华
师德感悟
做让学生喜爱家长放心学校骄傲的老师。
在南宁市第三中学校园里,大家常常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名老师经常带着学生散步。这名老师就是张小华。散步成为她与学生沟通的独特方式。 从教25年,当班主任近24年,张小华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用爱去打开他们的心灵窗户。
由于张小华经常给学生们付出母爱般的细心、温暖与包容,学生、家长都喜欢称她为“小华姐”。对班里的贫困生,她经常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尽可能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如班里要做班服了,她会悄悄替贫困的同学交上班服费;快高考了,她会在营养跟不上的学生书包里悄悄塞上一些营养品。2014届学生要高考了,她坚持为同学们买了一整年的早餐。直到现在,2014届十四班的班级QQ群群名还叫“老师这里还要面包”。
课后,张小华经常带着学生在校园里散步。她说,这种交流方式对学生来说很轻松,学生愿意和她聊学习上的困难、人生的感悟、学业的压力等。而她曾带了一个班,每一次的班会课,她都用手机来写班级故事。一年多来,她共写了4万多字的班级日记。
在教学上,虽然教了这么多年书,每一堂语文课尽管已经烂熟于心,但她仍坚持每节课重新备课。“无论资历多老,老师也要跟随时代变化不断地变化,这才是对学生特别负责的老师。”她说。
张小华就是这样,积极践行着南宁三中“真·爱”教育的办学思想, 坚持用 “真·爱”教育的思想滋润学生心田,平等关爱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用一颗真诚的心,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
再苦再累也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南宁市第十七中学校长 张焰
师德感悟
爱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爱的事业。
28年前,张焰大学一毕业就放弃了进机关工作的机会,毅然选择到环境条件和生活条件较艰苦的南宁市第十七中学做老师。她一直把教育当作善事来做,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她都这样说:无论多苦多难,我和我的老师都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南宁十七中地处城郊接合部。学校有初中班30个,小学班12个。全校2000多名学生中,75%以上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不少孩子学习基础极其薄弱;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家长的关爱和正确的家庭教育,教育难度很大。
该校一名男生,因家里穷,父亲已经不打算让他读高中。张焰知道后,和他的班主任教他给父亲写一封感恩信,告诉父亲心里话。当他在父亲面前读完信后说:“爸爸,我想读书,让我继续读书吧,我一定会好好读书!”他的父亲泪流满面地说:“孩子,我答应你,我会让你读书!”
有一名男生家境贫寒,经常不遵守纪律,她多次找该男生谈心,男生眼泪汪汪地对张焰说:“老师,我家穷,成绩差,无论我怎么努力,别人都看不起我。”张焰鼓励他:“正因为我们穷,所以要读书;就因为我们成绩不好,我们才要努力。只要我们坚持努力、有毅力,我们就一定可以超越自己的潜能,不断进步!”男生记住了张焰的话,一直坚持努力,终于闯出了一番事业。每年的教师节、春节,他都会问候张焰。
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她都这样说:无论多苦多难,我和我的老师都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探索出家庭式班级德育之路
●南宁市第二中学教师 袁坤
师德感悟
源自于心中的爱,才能真正促使自己去爱学生。
从梦想做公交车司机到成为一名老师,从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成长为学生信任的班主任,南宁市第二中学教师袁坤的青春,都是和他的学生一起度过的。就是这样一名“80后”年轻教师,一直以二中校训“启牗智慧,活泼身心”为内核,探索出一条家庭式班级魅力德育之路。
小时候,袁坤的梦想是当一名公交车司机。他觉得能够开着车带领一车人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很是威风。直到他第一次看到儒雅的班主任站在讲台上“指点江山”,才有了“今后我要做老师”的梦想。后来,他如愿考上广西师范大学。毕业后,于2007年7月进入南宁二中工作至今。
初出茅庐的袁坤,面对这么一群第一次进入全宿制学校的孩子,想家、惶恐、焦虑一一呈现在他们青春稚嫩的脸上。作为班主任的他,萌生了要构建和谐的“家庭式”班级的想法。
他曾给学生写了《一封家书》:亲爱的十九班的兄弟姐妹们:你们好!进入十九这个家已经将近3个月了,不知大家对于高二、对于文科、对于长子、对于这个还不太像家的“家”适应了没有?……他把自己当成了大家庭的一分子,给孩子写信,在特殊的日子里组织“家宴”。比如在平安夜给孩子们煮甜酒蛋花汤,在元宵节为孩子们奉上三色元宵,在五四青年节与他们一起包饺子。“生活需要仪式感,教育同样需要仪式感。这样,才能培养出有担当、懂幸福的学生。”他说。
任职11年,从事班主任9年,他感受最深的是:做班主任不易,但收获满满。说起难忘的经历,他说,都是那些很小很细微的事情,但每当想起,总会让他非常感动。
从教二十余载用诚心换来学生的真心
●南宁市第四十六中学教务处主任 覃小宁
师德感悟
把大爱与责任转化为自己的一言一行。
“覃老师,没有你就没有小泽的今天。”一位家长曾对覃小宁感激地说。1996年9月,覃小宁毕业分配到一所农村中学任初中语文老师。当她站在讲台上看到一双双纯真渴盼的眼睛时,她知道,自己走不了了,这一留就是22年。她用诚心换来了学生的真心,赢得学生及家长的信任和爱戴。
22年的教学生涯,12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让她有更多的机会用爱心去和学生相处。“覃老师,帮帮我们吧,小泽说不读书了。” 2009年的一天,覃小宁接到家长电话。小泽是她从初一带到初三的学生,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南宁三中,成绩这么好,为什么忽然要退学呢?后来,覃小宁了解到小泽肤色较黑,假期帮家人上山刮松脂后,晒得更黑了。这让来自农村的他产生了严重的社交心理障碍。覃小宁建议他暂时办理休学手续,配合心理治疗。在休学期间,覃小宁经常打电话鼓励他不要放弃学习。一学期后,小泽重新返学校并很顺利地考上大学。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覃小宁接到小泽爸爸的电话,“覃老师,没有你就没有小泽的今天了”。
覃小宁带了很多届学生,最早毕业的一批学生如今已经30多岁。有一名学生上初二时,由于生病需要吃药,不太方便在饭堂吃饭,覃小宁就让这名学生到她家里吃饭。毕业后,这名学生感激地说:在我们心目中,你永远是我们的“宁姐”。
覃小宁就是这样,在农村一线学校恪尽职守,用爱心、耐心、责任心,赢得学生及家长的信任和爱戴。
75天,让一所学校从无到有
●南宁经开区第一小学校长 蓝瑞美
师德感悟
做教育就是做善事,是浸润他人的无悔选择!
从乡村教师、教研组长、教务主任、副校长,到用75天就建好一所学校的校长,蓝瑞美从师生涯的角色转换尽管困难重重,但却很成功。她说,为了让孩子“上好学”,这一切的艰辛“值了”!
蓝瑞美出身于一个教师世家,三代人几乎全是教师。1999年她从南宁机电工程学校毕业后,通过考试,辗转加入了教育大家庭。2000年至2007年,她在规模不足100名学生的村小服务了整整7年。2007年底,她先后到4所学校任教,任过语文老师、数学老师,做过班主任、教研组长、教务主任、副校长。
2014年6月中旬,她职业生涯中的另一段旅程再次开启。组织委以她重任——筹备新建学校经开区第一小学。她从一个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角色转换成一个筹备工作主要负责人,六七月正值汛期,学校工程进度仍在与时间赛跑,她心急如焚,每天都去工地了解工程进度,查看施工情况。然而,学校门前的市政道路几乎跟学校施工同步进行。开学在即,家长和学生开始怀疑能否如期开学,担心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眼看注册的时间将到来,因市政道路在保养期不允许通车,学校采购的学生课桌椅无法用大车运输进校,她和几名工作人员再用斗车将课桌椅一套一套地搬运到教室。9月1日,经开区第一小学迎来了第一批师生。75天时间,让一所学校从无到有,她以“光”一样的速度完成了上级托付的任务。有人问她:你累吗?她说:“我的苦和累能换来成百上千个家庭上学的机会,能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上学,上好学,那么这点苦和累又算什么呢!”
做“春天使者”的特教老师
●南宁市人民路东段小学特教班老师 李祥军
师德感悟
“爱”(对孩子的爱)和“乐”(孩子的快乐)让我坚定工作的信心。
“特教事业是春天的事业”。作为春天的使者,李祥军凭借自己的爱心、耐心、恒心、信心,攻克特教取经路上的“三关”,一干就是27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赢得了家长的赞誉。
攻克第一关:管理难。刚入学的智障儿童,年龄差异大,最小的6岁,最大的12岁,多数生活不能自理。李祥军每天到学校后,先到与孩子交谈,了解并及时解决孩子存在的问题。经过两年多全天候的班级“蹲点”,孩子们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攻克第二关:教学难。智障孩子,学习上学得慢,忘得快。如数学课,10以内的加减法,李祥军教了两个月,孩子们才基本掌握。除了反复讲练几十遍甚至上百遍,李祥军还结合孩子们的特点,摸索出一套加法“接着数”、减法“倒着数”的“宝典”,让孩子们轻松掌握加减法计算。
攻克第三关:自立难。为使智障学生走出校门后能自立、自强地参加社会工作,李祥军侧重训练学生:进校前两年以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为主,如控制大小便、洗脸等。进校第三至第五年,以家务劳动为主,如拖地板、煮菜等。第六至第九年以训练适应社会为主,如买东西、坐车到别处购物、走亲访友等。
李祥军在特殊教育岗位上工作了27个春秋,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他爱岗敬业,经常利用下班时间走访每个残疾学生家庭。27年来,他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帮助残疾儿童超过4000小时。
“化腐朽为神奇”的乡村老师
●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那文小学校长 玉奇志
师德感悟
用心做事
用爱育人
若想桃李满天下,要把良工苦心花。从1994年至今,24年来,从妙龄金花到不惑之年,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那文小学校长玉奇志把全部热情洒在教育事业上,用实际行动和成果诠释了一名人民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也为每一位乡村教师树立了榜样。
两排破旧的瓦房,墙上脱落的墙土露出狰狞的面目,地面也是坑坑洼洼。这是2006年玉奇志第一次到那文小学看到的情景。那文小学是全镇出了名的“落后困难户”,但这并没有吓退玉奇志,因为2004年至2006年,她一人独守那思教学点2年。对教学的满腔热情,最终让她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她带领全校师生齐动手,粉刷教室、绿化、美化、硬化校园。软件方面,她抓教学、抓卫生、抓安全、抓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等。就这样,玉奇志化腐朽为神奇,让落后的那文小学被注入新鲜血液、换新颜。不仅校园环境变美,落后了十几年的那文小学也彻底摘掉“困难户”的帽子。
如今的那文小学已成为那楼镇乃至邕宁区的标杆学校。村里群众感叹说:“没想到我们农村的学校也会建设得那么好,都赶上城市里的学校了。孩子们真是有福了。”
“付出才有回报,坚持才有收获。”玉奇志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作为一名乡村教师,一个教育者,办学的最终目标是办人民满意的学校,让每一个孩子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4年的执教生涯中,玉奇志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先后荣获“八桂优秀乡村教师”“2016届马云乡村教师提名奖”“广西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达标区工作先进个人”等殊荣。
“苔花犹如牡丹开”的优秀教师
●南宁市秀田小学党支部书记 韦艳蓉
师德感悟
把简单的事做好,把平凡的事做亮。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30年的从教生涯,让南宁市秀田小学党支部书记韦艳蓉也如苔花般,尽情绽放出青春的色彩,在教育岗位上盛开出牡丹一样的傲然花朵,成为南宁市优秀教师、南宁市学科带头人,并光荣地当选为中共南宁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
1988年,中师毕业,未满18岁的韦艳蓉走上了三尺讲台,从此成为一名人民教师。韦艳蓉爱生如子,倾注她全部的爱和心血。记得一个名为石耀的孩子是从乡下转学来的,基础知识很差,说话方言重,一度十分自卑,在班上不敢说话。韦艳蓉却创造机会让他表现,课后给他查缺补漏。孩子越来越自信,成绩也越来越好!后来,考上了吉林大学的石耀给她寄来了新年贺卡:亲爱的韦老师!是您让我扬起自信的风帆,是您让我体会到如妈妈般的爱!谢谢您!
教育工作是平凡的,教师是普通的,但韦艳蓉认为这是一份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有了那满腔的热情,她就有了永远在教育路上跋涉、耕耘、探索、追求的动力。15年的一线班主任、语文教师工作,她用关爱学生传递师德;15年的行政领导工作,她用人格魅力展示对师德美好的不懈追求。
(下转22版)
新闻推荐
南宁市区主干道、机场、会展中心等场所焕然一新 盛会大幕将启 南宁准备好了
壮锦大道上醒目的东盟十国国旗市区主要街道“两会”宣传造型小品引人注目机场路出入口巨型的“两会”宣传标语牌市区主要...
南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宁,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