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东芝(右一)是一名网约配送员,他正在取货准备出发。 南国早报记者 刘冬莲摄
陆艳兰通过呼吸机观察患者情况。 受访者提供
就业新风向发展育新机揭秘篇
南国早报记者刘冬莲阮萃
今年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16个新职业。这些新职业是做什么的?有何特别之处?近日,记者选取了几个新职业进行走访,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故事。
1网约配送员
专治各种“疑难杂症”
6月20日下午3时,在南宁玉器花鸟市场,一名店主用手机下了一个“闪送”订单,请人送商品给秀厢农贸市场的顾客,全程约6公里。正在附近盯着手机的利东芝顺利“抢”下订单。
走在南宁街头,经常可以看到利东芝这样的“跑腿师傅”,带着鲜花、蛋糕、文件等物品穿梭于大街小巷。他们和“外卖小哥”一样,背靠公司的平台系统,为顾客提供点对点的同城即时配送服务。
今年2月以来,“跑腿师傅”和“外卖小哥”都有了正规的职业名称——网约配送员。从此,利东芝也把“代跑腿”的工作从兼职变成全职。入行两年多来,他一共接了6500多个订单。
在南宁,仅利东芝服务的公司就有网约配送员两万人,全广西则有4万多人。他们每天都在为顾客即时配送各类物品,解决市民“急”“忙”“难”“懒”的需求。此外,他们还为顾客代办各种事情,比如遛狗、做饭、搬运东西。
利东芝曾接到不少特别订单——有一次,一名顾客下单,要求从楼下买一包烟送到楼上的家里,整个路程不到100米;还有一次,一名顾客要求带一只猫到马路对面的宠物店洗澡。洗完澡后,该顾客又下单要求把猫带回家;还有一名马山的顾客,要求从南宁市中心带一件物品到汽车站,交给开往马山的汽车托运。利东芝说,他到车站后等了15分钟才送货上车,顾客主动加了15元“小费”。
2呼吸治疗师
助患者战胜新冠病毒
6月17日,在自治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病房里,陆艳兰站在一台机器前,一边观察呼吸机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一边调节呼吸机运行参数。
未成为呼吸治疗师前,陆艳兰做了11年临床护理工作。虽然常跟呼吸机打交道,但她总感觉缺少理论指导。2018年9月,她带着这份求知欲,开始了为期半年的培训,成为该医院较早进修呼吸治疗师的医务人员之一。
陆艳兰说,呼吸治疗师的工作,主要是在医生的指导下完成自己专业的部分。比如,呼吸支持的监测与实施、气道管理、心肺康复等。如果医生是船长,呼吸治疗师就是水手,两者各司其职,共同为患者保驾护航。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陆艳兰奋战在广西“小汤山医院”一线。在危重症病房里,她凭借呼吸治疗的专业知识,为患者提供了重要帮助。有一次,一名转院来的80多岁老人病情危重,已经用了20多天呼吸机。但呼吸机并非用的时间越长越好,应该根据病情争取早日脱机,并进行呼吸康复训练。
陆艳兰说,她发现老人气道分泌物多,气道引流不畅还反复感染。为此,她给老人做体位引流促进浓痰排出,同时观察呼吸机波形,按需给病人吸痰。她还凭借专业经验,为老人制定了详细的脱机计划和重症康复训练计划。最终,老人成功脱机,并能借助呼吸训练器发声说话,四肢肌力恢复正常。
3人工智能训练师
教机器人认识“葡萄”
16个新职业中,人工智能训练师吸引了不少人关注。记者了解到,人工智能训练师可看作教机器人认识、思考的劳动者,比如用数以百万计的图片教机器人认识“葡萄是葡萄”。
正常人看到葡萄,一眼就能辨认它,但对机器人来说,却是一件艰难的事。
欧镕华就是从事这种工作的人工智能训练师,他说,很多地方都在用人工智能管理农作物,农民拍一张图片上传,系统就能辨认出是什么植物、什么病害,并自动推荐防治方法。这需要对机器人进行大量的“训练”才能做到。训练的第一步,就是要教会机器人认识这是什么植物。
仅第一步,人工智能训练师就需要对上百万张图片进行处理。比如,标注这些图片里葡萄叶子的大小、叶脉、颜色,以及果实的大小、颜色等。这些特征被称为一个个“维度”,“维度”可能有一二十种甚至更多。通过对百万张图片进行标注分析,得出一个通用的“维度模型”。农民上传一张新的图片,系统就分析它与葡萄各种特征的相似度有多高,从而确认身份。
人工智能训练师通过“训练”机器人形成有效数据,让机器人学会“思考”,变得“聪明”。不过,他们标注和处理的对象不止是图片,还可能是购买偏好、下单意愿、收藏商品意愿等抽象的东西。像购物网站的推荐内容,背后就有人工智能训练师的付出。
(下转6版)
新闻推荐
■简讯本报南宁讯日前,南宁经开区“政策兑现服务”窗口正式启用,采用“一窗受理、分流转办、部门办理、跟踪督办、统一反馈...
南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