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看更多图片
■本报记者廖欣 实习生郑晓冰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南宁市区处处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如同“迟来的春节”。这几天,南宁滴滴司机黄义琨每天早出晚归,为节日出行的市民服务。黄义琨从事网约车驾驶员已经有5年时间。他起初是一名兼职司机,随着订单量越来越多,他开始由兼职转为全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他倾注自己的真心和真情,在日常接送乘客的过程中琢磨出了自己的一套“服务宝典”,得到乘客的认可和点赞。
●●●乘客的认可和理解让他感动
迎来送往,黄义琨每天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最让他欣慰的,是来自乘客的理解和认可。这个假期,他就遇到了一件感动的事。5日晚上10时许,黄义琨在南宁东站附近接到一个行程25公里的远距离订单,目的地是南宁保税物流中心,乘客是一名20多岁的小伙子。待乘客入座后,黄义琨像往常一样,和乘客确认手机尾号,提醒乘客系好安全带,便启动车子出发了。
让他惊讶的是,乘客突然问道:“师傅,您这是顺路订单吗?”听到乘客的话,黄义琨感到有些诧异:乘客怎么会这样问呢?便询问乘客是不是想要乘坐滴滴顺风车,在手机平台操作时弄错了。乘客解释道:“现在很晚了,我住的地方比较偏远,担心你回来接不到订单,所以就问一下你是不是回家的顺路订单,如果你太累了或者是不太想送,都没问题,我可以重新打一辆车。”
听了乘客的这番话,黄义琨感动不已。在行程中,两人相谈甚欢。原来,这个小伙子是个程序员,平时经常加班,当晚也是下班后正巧坐上了黄义琨的车。“每次遇到这么能体谅司机的乘客,我都会高兴很多天,也会和家人同事一起分享这份感动。”黄义琨说。
●●●注意细节为乘客提供贴心服务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在黄义琨看来,网约车司机是需要在小事、细节上用心做好的职业。通过这几年的司机生涯,他总结了一套“服务宝典”。每当接到订单,他都会第一时间打电话联系乘客,确认定位是否准确。“因为我们不知道这是不是乘客第一次打车,可能乘客的定位并不准确,这时候及时沟通就能节省乘客的时间,避免走冤枉路。”
保持整洁的车容,言行注意礼貌,文明行车……黄义琨注意各种细节来提升服务。当乘客上车后,他都会礼貌地和乘客打招呼,和乘客确认目的地,还会提前设想乘客的需求,如与乘客确定线路,是否有开、关空调和音乐的需要等,他把小小的车厢当成一个流动的“家”,让乘客在旅途中感受到温暖和贴心。
●●●带领团队共同提升服务水平
黄义琨在滴滴平台的服务分、口碑值等指标排名都比较靠前,经常在各项评比中获奖。他还是司机队长,车队里有29名司机。“服务质量是提升收入的硬核,服务好了,分数高了,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黄义琨总结了自己多年的经验,并利用空余时间帮助团队里的驾驶员提升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带领队员共同成长,“既能为乘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也能帮助队员提高收入”。
前些天,车队里有一名司机因为服务态度被乘客投诉。原来,一名乘客将目的地定位到了某个地铁站的出口,到了目的地后,乘客发现这不是自己要去的位置,虽然都是同一个地铁站,但是由于路况复杂,司机绕一大圈才到达另一个出口,费用也增加了。乘客对此表示不满。
黄义琨说,遇到这样的情况,他都会和当事队员沟通,了解事情的原委,并给出下一次要怎么处理的建议。“有的乘客可能方向感比较弱,定位时会出现偏差,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耐心和乘客沟通。”黄义琨说,最重要的是要将心比心,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现在,黄义琨每天大概要接30笔订单。在很多人看来,网约车司机这份工作很辛苦,黄义琨却觉得很满足。他说,现在每个月的收入比较可观,作为一名滴滴司机,每天都能走街串巷,看着南宁日新月异的变化,为赶路的乘客提供最舒适的乘坐体验,这份工作“累并快乐着”。尤其是节假日期间,很多市民都是提着大包小包往车站赶,每当把乘客送达目的地,看着乘客带着回家的喜悦下车进站,他都能感受到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新闻推荐
市民在博物馆和孩子一起做中国结等手工?本报记者宋延康摄本报讯(记者陈蕾)今年的国庆中秋长假,是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
南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宁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