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关海关关员在弄尧互市点对进口越南芒果蜜饯进行查验。
凭祥海关关员对铁路口岸首单市场采购出口货物列车进行巡查。
东兴海关关员对出入境车辆进行监管。
南宁邮局海关关员对跨境电商出口商品进行审图作业。
南宁邮局海关关员对进出境包裹进行过机查验监管。
钦州海关关员对保税货物车辆进行监管。
防城海关关员应用科技手段将堆场真实场景转化为高精度可视化模型。
防城海关关员运用无人机对货堆进行航空测量。
杨鸿飞
改革,一条永不停歇的进取之路。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在这极不平凡的一年,南宁海关适时推出“4+20”项业务创新改革,以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勇气和决心,创新监管措施,优化服务水平,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切实帮助外贸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为广西“六稳”“六保”任务有效落实提供强有力支撑,有力有序推动广西外贸经济向好发展。
今年以来,南宁海关先后实施互市进口商品落地加工监管模式改革,创新实施“委托申报”和“直通式”通关等便利化措施,今年广西进口互市落地加工商品量、值,惠及边民人次同比均增长20倍以上;边境公路运输出口“提前申报、卡口验放”监管改革,口岸通行时间由原来的3—4小时压缩至10余分钟,压缩95%;跨境电商出口监管、支持中欧班列(南宁—河内)发展业务、进口大宗矿产品检验监管、螺蛳粉企业出口监管模式等一项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一个个问题迎刃而解,一波波红利惠企利民。
东兴海关
科技溯源为边境口岸疫情防控加码
陆路口岸运输工具卫生检疫监管模式优化改革是南宁海关“4+20”项业务创新改革项目之一。
12月28日15时30分,一辆满载进口货物的外国籍牌照货车驶入东兴口岸海关前置拦截作业区前,司机下车扫码填写《健康申明卡》提交后,海关检疫人员迅速对其进行体温检测并进行医学巡查。随后司机驾驶车辆驶入海关智能卡口,经过卡口红外线自动测温、司乘人员信息对比后,缓缓驶入海关验货场。
为防止疫情输入,东兴口岸对跨境司乘人员进行备案管理。进入第四季度以来,随着口岸外贸快速增长,备案司乘人员总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已经超过1000人。东兴海关在对所有跨境司乘人员均实施闭环管控的基础上,上线陆路口岸运输工具卫生检疫监管平台。
“平台启用前,‘人’与‘货’检疫情况录入不同系统且系统之间并不互联,在口岸进出口繁忙的情况下,难以实现高效卫生检疫监管,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个的数据孤岛。”东兴海关物流监控科科长李树庆介绍,陆路口岸运输工具卫生检疫监管平台的运行,实现了司乘人员核酸检测备案、健康申报、口岸测温、货物申报数据的联动。
借助陆路口岸运输工具卫生检疫监管平台,东兴海关实现了司乘人员检疫监管同货车货物检疫监管挂钩,在海关前置拦截作业区,对健康申报异常、有传染病症状的司乘人员及车辆,能够实现智能拦截处置,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排查处置工作。同时,可对搭载特殊物品等较高卫生检疫风险货物的车辆实施布控拦截。
据统计,依托陆路口岸运输工具卫生检疫监管平台,今年第四季度以来,东兴海关累计监管进出境人员52738人次,其中跨境司乘人员49258人次。所有进出境人员实现100%电子申报及体温监测,所有进境运输工具100%实施登临检疫。
南宁邮局海关
集约式监管跨境电商跑出加速度
在南宁综合保税区海关“三合一”集约式监管中心的换装区域,工作人员在开展出口商品换装业务,一件件货物通过分拣线实现快速装卸。
南宁邮局海关监管二科科长蔡海滨介绍,“三合一”集约式监管新模式,是南宁邮局海关发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南宁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三区叠加优势,依托国际邮件互换局、国际快件监管中心、跨境电商监管中心三项功能,打造的一项自贸试验区海关监管制度创新举措,今年初获得了海关总署备案通过。
作为南宁海关“4+20”重点改革项目之一,南宁邮局海关结合业务实际,通过作业区科学划分、场地扩容、智能分拣线优化改造、监管设备共享共用等一系列举措,使场所硬件设施建设投入减少1/3,场所运营人员减少1/3,货物运输成本降低1/3,实现国际邮件、快件、跨境电商的进出口装卸、转关监管、集中查验、检验检疫处理等通关服务一站式办理;并对跨境电商出口企业实施信用分级管理,推行不卸车监管模式,大幅提升通关效率,跨境电商出口平均通关时长从改革前的4小时压缩到1小时,跨境电商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50%以上,企业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海关监管改革释放的红利。
与此同时,南宁邮局海关还积极落实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全程无纸化通关,海关查验效率大幅提高,跨境电商业务实现“秒通关”,广西首单跨境电商B2B(9710模式)出口试点业务在南宁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监管区顺利通关。
在各项改革措施的推动下,一批批跨境商品纷至沓来,展现出广西跨境电商迅猛发展的趋势和蕴藏的无限活力。据统计,2020年1—11月,南宁综保区跨境电商进出口清单3778万票,货值18.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48%和1.99倍,分别占南宁关区跨境电商进出口清单量的99.6%和97.01%,跨境电商出口量继续排名全国海关前列。
钦州海关
优化服务向企业释放改革红利
12月25日,广西高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一批重1200吨、价值190万元的动物饲料,通过分类担保报关运出保税港区,整个通关过程用时不到10分钟,仅这一批货物通关企业就得以减少135万元保证金。
通过分类担保的模式改革,减少了通关环节,缓解了企业的资金压力,企业货物快速销往国内各养殖场,这是钦州海关推行特殊监管区域监管方式改革服务企业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钦州海关充分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开放型经济重要平台及自贸试验区试验田作用,在疫情期间先行先试取得明显成效,为保税港区内企业释放改革红利,有力支持区内企业复工复产。其中,由该关制定的“港区直转、分类仓储”和“二线出区、分类担保”模式也被南宁海关选中列入关区“4+20”业务创新改革工作方案。
特殊监管区生产型企业货物二线出区分类担保放行,是对钦州保税港区内具有生产设备、厂房、土地等固定资产,产品为生产生活物资,信用较好的企业,可予以办理税款免担保手续,可减少化验、归类、验估等布控指令的时间,货物即可从保税港区转到国内销售。目前,钦州保税港区内有4家生产型企业,分类担保改革不仅提高通关效率,还可为企业减少担保资金600万—1000万元。
“我们使用海关分类担保后,通关时间明显缩短,车辆利用率大大提高,初步估算每年用车方面可节省300多万元。”广西高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关务部副总经理陈振锟说,分类担保同时也缓解了企业担保资金占用过高的问题,让企业实实在在享受到海关改革红利。
“港区直转、分类仓储”模式改革,可以整合辖区内企业内部仓储资源,盘活区内仓库利用率,提升运转效能,每一辆运输工具能节约报关和运输费用约800元,助企业每年节约成本1000万元以上。
自两项改革实施以来,钦州海关共为企业办理“二线出区、分类担保”业务183票、合计8900吨货物,极大缓解了辖区内饲料生产企业投产以来产品查验率、送检率较高而导致的饲料产品辖区内积压问题;共有5家保税物流仓储企业开展“港区直转、分类仓储”,为企业减轻费用约496万元,压缩通关时长4130多个小时。
防城海关
“黑科技”新作业优化进口大宗商品监管
12月22日,防城海关监管一科副科长王胜龙操作着无人机在防城港码头对露天煤堆进行航空测量,10公里外的防城海关无人机指挥中心正在实时显示现场二维正射图。
“地面靶标辨识清晰,100%固定解,航高90米,RTK信号正常,巡查区域面积88195.7平方米,目标货堆体积23175.46立方米。”在防城海关无人机指挥中心,监管一科关员包其信对着屏幕报出刚才测量货堆的相关数据,显示器上出现测量货堆的实景三维立体模型,可迅速计算出货堆的体积,再结合事先测定好的货堆密度,即可得出货物重量。这是防城海关运用高精度航测无人机配合三维重建软件对防城口岸大宗散货堆场进行空中巡查的一个场景。
海关监管区域货物空中巡查是指利用无人机配合三维重建软件,采集散货堆场的影像数据生成三维可视化模型,对堆场实时模型进行直观地观察、测量、比对,通过软件测量计算出货物堆场各项数据,与报关单申报数据、水尺计重数据进行比对。防城海关强化科技应用,首次将航空测量技术改进定制、拓展应用于进出口大宗商品监管,监管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
据悉,这是南宁海关关区首批应用此种方式对大宗散货堆场进行巡查,这项操作改变了传统的人工巡查方式,有效规避了单一人工巡查耗时费力、效率不高、存在盲区和死角的问题,有效提升了特殊区域视频监控中心处置效率,扩大了实时巡查范围,增加了巡查频次,由传统人工“一日一查”变为依托高科技手段的“一日多查”,单个货堆往返巡查时间由60分钟减少至20分钟左右。试运行1个月以来,防城海关已通过空中巡查对12批次、约113万吨货物进行监管。目前,在防城海关精准助力下,防城港市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一亿吨。
“实时智能监管,及时发现风险,有实景模型、有视频、有数据,更立体、更透明,监管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必将进一步提升防城港码头的竞争力。”北部湾港防城港码头有限公司货物管理部副经理吴西说。
(本版图片由南宁海关提供)
新闻推荐
南国早报南宁讯(记者卢荻通讯员黄珉)趁行人或电动自行车骑手在路口等候红绿灯不备时,两名骑着电动自行车的男子伺机扒窃财物...
南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宁,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