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看视频
■本报记者叶祯 见习记者苏昭宇 通讯员陈雪丽
去年年初,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南宁急救医疗中心成立了新冠肺炎患者急救转运特勤站和急救转运特勤队伍。今年1月14日南宁发现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后,南宁急救医疗中心派出第24批特勤队员进驻特勤站。昨日上午,本报记者兵分两路,记录这群最美逆行者的工作。
南宁120新冠肺炎急救转运队的人员、车辆全部集中在特勤站管理,队员们担负着确诊、疑似病人及密切接触者等的救治转运工作。为避免交叉感染,转运站所有医护人员集中住宿、集中工作,隔离其他区域。
南宁急救医疗中心通讯调度科科长罗春婷介绍,14日以来,南宁急救医疗中心“120”咨询及急救电话暴增至平日的3倍。指挥调度大厅为此增设了6个坐席,全员24小时在岗服务。
连线
所有人满负荷运转,无法承诺何时回家
因为情况特殊,记者不能进入特勤站采访。昨日上午,在位于市卫健委4楼的南宁急救医疗中心指挥调度大厅,记者通过远程视频系统,与正在急救转运站内工作的特勤队员进行了视频对话。
去年1月29日,第一批急救转运特勤队进驻特勤站,兰卫华与其他28名队员一起奋战在这里。今年1月14日,当南宁市出现确诊病例后,她再次站出来,带领队员进驻特勤站。
“昨天是目前为止任务最重的一天,所有的队员,所有的班次,夜班、中班、白班,全部都是满负荷运转,一天差不多跑70趟,转运了差不多200人。”兰卫华说,只要进来了,都想着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队员韦兰珍告诉记者,进站前与年幼的女儿告别。女儿说:“妈妈你杀完病毒记得回来。”韦兰珍说,自己没法给孩子承诺什么时候能回家,“这是我们职责范围,这是我应该做的,家里人也很理解”。
南宁急救医疗中心驾驶员杨勇强说,24小时不间断连续战斗,大家确实辛苦,但自己对转运流程已经非常熟悉,也知道如何配合同车的医生、护士,可以更安全、高效地完成每一次转运任务。
现场
转运工作量翻四五倍,6辆车24小时连轴转
昨日,记者跟随南宁急救医疗中心指挥车,了解医疗急救转运工作情况。
13时20分左右,对讲机中传来转运救护车司机报告:“我已接到密切接触者以及次密切接触者,准备运送至定点酒店。”
13时50分,救护车载着密切接触者来到了定点酒店大门前。
司机与车内医务人员全副武装,防护服、护目镜、口罩一样不落。身穿防护服的消杀人员示意救护车在入口停下,手提装满消毒水的喷雾器开始对转运救护车进行消杀。
14时05分,乘员下车完毕,救护车驶出定点酒店,前往下一个地点转运相关人员。
在进行转运工作时,医护人员需要一直穿戴N95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器具,时间长了,耳后及面部被口罩和护目镜压得生疼,脸上留下一道道压痕。南宁急救医疗中心医生颜济堂说:“出任务一般需要连续作战6至8个小时,长时间佩戴N95口罩和护目镜会给医务人员带来不适,特别是我们的司机,开车时间很长,他们非常累。”
黄柳川是南宁急救医疗中心的救护车司机,此次根据安排参加转运工作。“转运工作量大,相比之前翻了四到五倍,6辆车24小时连轴转。”连续几天的转运工作,累是黄柳川最大的感受。他说,这两天的转运工作距离远、时间长,外出转运的医务人员需要从市区各个地方将人员运送至定点酒店。只有在完成任务更换防护器具时,黄柳川才能缓一口气。
说到这几天的工作,南宁急救医疗中心护士赵宣青红了眼眶:“我之前是调度员,这是第一次轮换到特勤站工作。以前都是在电话中和出车人员沟通,这几天参与到转运任务后,我能够体会到他们去年年初的不容易。有一组同事从傍晚一直工作到深夜12时许,有一天晚上,我和同事完成任务回到特勤站已是凌晨4时许。”
新闻推荐
啤酒包装上显示,该商品已过保质期。受访者供图南国早报南宁讯(记者陆旺)前段时间,南宁一男子到一家超市购买啤酒,付钱后才发现...
南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宁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