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强和工友在用敲击锤检查枕木。今报记者巴方 摄
今报记者巴方通讯员覃文愿
“这里是湘桂线K531+287处,今天我们要进行上梁检查作业……”1月29日上午8时30分,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柳州工务段柳州路桥检查工区工长邓强,带领10名职工开始进入工作程序。当天的作业要求很高——他们要给柳江铁桥做“体检”。
柳江铁桥作为柳江上第一座桥梁,如今已有70岁了。它还是湘桂线上最长的铁路桥,过去更是柳州最重要的“生命线”。直到今天,这座默默伫立的大桥,钢筋铁骨依旧,南来北往的列车轰隆隆地驶过,犹如它的脉搏,与柳州的经济建设同步跳动,强劲有力。
这座“爷爷桥”历久弥新,离不开邓强及一代代铁路工人的精心养护。
上桥之前清点装备
“安全绳6副。”“安全绳6副,有”……上铁路作业,同时还是上桥作业,所有的程序都要严格按标准执行。邓强在说明作业内容后,和防护员韦华龙一起大声清点所有装备:安全绳、安全帽、油漆、敲击锤、救生衣以及作业包。
防护员的作业包内暗藏“玄机”,里面除了红黄两色四面旗子,还有一个喇叭(提醒来车避让),一根电线(发现山头滑坡等险情时搭上铁轨即可报警),还有一盒药品(防蛇虫叮咬及中暑)。
邓强在强调完安全要求后,又抽查一名年轻员工大声复述,确保所有人都清楚后,一行人排队走上了铁桥。
敲听看画仔细检查
铁桥和其他大桥不同,桥面人行道由一块块水泥步行板拼接而成,接缝处可清楚地看见下面碧绿的江面。
走到中间,邓强和几名工人停下来,手中的长柄小铁锤灵巧地向一根根枕木、一颗颗螺钉敲去。敲击锤就是“听诊器”,他们通过敲击,来检查枕木是否正常,螺丝扣件是否松动。
“叮叮叮”“笃笃笃”,清脆的敲击声在外人听来都差不多,他们却能分辨出其中细微的差别。
“第十孔34号枕木有问题,已经腐朽了。”邓强一边说着,一边用白粉笔在34号枕木的外侧写上一个醒目的“A”字。一名女工用红油漆将“A”涂成红色,远远就能清楚地看到。记录员覃雪丽拿着本子立刻跟进,进行对位记录。
柳江铁桥上共有1000多根枕木,每一根不仅有编号,还有档案,管理的细致可见一斑。
“我们今天检查第十孔,已经检查完了,一共发现13根桥枕有问题,并做好了记录。主要问题是桥枕腐朽,我们分为A、B、C三级,原来有10根B、C级的,现在升为A级,有3根是新增的。下一步,我们会根据检查出来的桥枕编号,量出它的尺寸、高度,回去制作好,等到有填充点的时候进行更换。”邓强表示。
“腹部”作业寸寸推进
邓强和工友们当天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检查第十孔的桥梁钢架重点部位,相当于爬到了铁桥的“肚皮”上。
“要仔细看支架那里,竖杆、横杆、接口位置有没有裂纹,铆钉有没有松动、断裂?”揭开人行道旁一块不起眼的木板,一个半米见方的方孔露了出来,原来底下正好就是一个桥墩的“肩膀”。从这里钻下去,就可以进入桥底。
铁桥共有12孔,每孔之间都有一个专供他们作业的钢梁吊篮。进入吊篮的过程要非常小心,一不留神就会摔下几十米,掉到江里去,所以救生衣必不可少。
这个吊篮是个长8米、宽1米的长方形,好像一节“躺平的电梯”,但是这大家伙并不带电,全靠工人们用手拉住吊篮轨道横向连接钢筋,吊篮才能进行缓慢的水平移动。给铁桥的“肚子”做检查,全程都需要仰着头,手也是向上敲击,和桥面上的作业相反。
冬日上午的江风,格外刺骨。吊篮一寸寸前行,他们的目光,则一厘米一厘米扫过眼前的钢梁。每滑动10米,他们就停下来对桥梁构件及步行板进行检查,为钢梁桥进行全面“会诊”。
“陈康,第10孔钢梁下平连接杆件铆钉有锈蚀迹象,上去核实一下是否松动。”在8平方米的钢梁检查吊篮上,邓强指着连接杆件对工区的青工陈康说。
陈康抬起头仔细查看,发现有铆钉锈蚀,但未松动,暂不影响钢梁结构安全,他立即与桥上的记录员覃雪丽联系,通报位置并做好记录。因为在桥下吊篮作业需穿厚实的救生衣,加上穿着长袖黄色工作服,一阵忙碌后,他已满身是汗。
“呜!”防护员韦华龙吹响号角,提醒大家将有列车通过。两分钟后,伴随着桥身共振,吊篮轻微晃动,一列货车通过大桥,大家迎来了短暂的休息时间。
据了解,春运期间,每天有56趟列车通过柳江铁桥。邓强和他的工友们,用手中的小锤,用他们的目光,仔细检查铁桥身上每一处筋骨和血肉,当好铁桥的“保健医生”,让这座古稀之年的“爷爷桥”,依然保持着年轻的活力,为柳州的建设作出贡献。1
新闻推荐
梧州零距离网友提问:龙圩区更换了新的公交车,但线路没有同步优化,现在十多条公交线路以南宁百货为总站,车辆进出总站、调度、...
南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宁,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