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南宁 今日武鸣 今日隆安 今日马山 今日上林 今日宾阳 今日横县
地方网 > 广西 > 南宁市 > 今日南宁 > 正文

邕城笔记 南宁老街巷之石巷口

来源:南宁晚报 2021-09-10 06:33   https://www.yybnet.net/

?石巷口方朝明/绘

石巷口,是南宁最著名的街巷之一。南宁史籍对石巷口的官方记载为:“石巷口,北起解放路,南至邕江河堤,长252米。”由于在邕江沿岸码头,全用花岗岩砌成,故名石巷口。原属兴宁区管辖,由于行政区划不断调整,后又改为永新区、城北区、西乡塘区管辖。

人文荟萃底蕴深厚

明清时期,在石巷口一带,人流、物流、商品流、信息流,形成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城市商业圈。光绪五年(1879年),南宁商务总会首届会长、江西吉安人王春晖,在南宁石巷口开设有名的“广源利”杂货店,经纪兼自营土特产品运销业务,生意兴隆。石巷口还有著名的陈记烧腊、振华生榨米粉、福生堂凉茶等南宁传统美食。

由于靠近邕江,船运繁忙。1925年1月,在石巷口还成立中华内河轮船总工会桂省第三分会,共有会员450人。1927年2月,成立广西民船工会总分会,共有会员464人。

石巷口人文荟萃,底蕴深厚,有安徽会馆、新成书院,其中新成书院有会员60人。

民国初年,沿江的羊肠小道全铺上青石板,路宽2米。江边原先的简易码头,也全部用花岗岩砌起来——这就是南宁史籍记载的岗埠码头,由梧州、广州逆水而上的各类船只,大都在石巷口码头泊岸卸货。正是由于有了这个花岗岩的码头,这一条青石板小巷,因此被称为石巷口。

由于邕江商贸的不断繁荣发展,石巷口岗埠码头被改称为石巷口码头。与此同时,邕江沿岸的渡船口码头、仓西门码头、水街码头、大坑口码头等33个码头也相继建成。

码头林立江船圩渡

建于清嘉庆年间的石巷口码头,江面帆樯凑集,小划驳船往来如织,是集中停泊上游左、右江货船的地方。建于光绪末年的水街码头,江船圩渡,牌栈水筏,亦多在此湾泊。为“钱粮大渡船泊处”,“船户稠密,凡商船后到者,皆湾泊江中,未易直接靠岸”。

据南宁史籍记载,在邕江沿岸,以石巷口码头为中心,沿江码头林立。分别是:南门外水口码头(在水口右侧,清道光三十年建)、西岸横渡码头(在安塞门外左,祭江口下,乾隆八年建)、安塞门外右侧码头(乾隆八年建)、下关码头(在下关税厂下,乾隆八年知县宋厂建)、镇江门码头(在镇江门外左边)、三元阁码头(在镇江门外右)、注生宫码头(在西门外左)、三清观码头(在东门外城下)、渡船口码头(在镇江门外右街,清康熙年间建,道光四年重建)、宫亭码头(为地方官员及公务人员送迎休息室)、亭子圩码头(在渡船口下数武,清光绪十二年建)、万寿宫码头(在盐行街,清光绪年间建)、仓西门码头(清道光三年建)、石巷口码头(清嘉庆年间建)、线行街码头(又名豆腐巷码头,清道光年建)、水街码头(清光绪末年建,宣统三年捐储加筑)、白衣巷码头(在白衣巷下,为钱粮大渡船泊处)、大坑口码头(在大坑桥下,此处皆上游圩船湾泊之地)等,成为邕江沿岸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舟楫之利凭水而兴

据南宁史籍记载,民国期间,南宁民船船员工会成立“地址在石巷口,会员数283人,职员数5人,全年经费554元”。

据《广西航运志》记载:南宁位于珠江水系的郁江上游。南宁宋时期,以邕州为中心,形成西可通云南,西南连交趾(今越南)的博易场(经贸重镇)。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南宁开埠通商后,英商驻梧州港的天和洋行即派“电光号”电船开辟梧邕航线,民国元年(1912年),航行梧邕船线的客货电船有8艘,民国10年增加到31艘。由于南宁处于梧州、龙州之间,地理位置适中,水路交通便利。民国二年,广西省会桂林迁往南宁,南宁便成为广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水路运输方式仍为客货混载,人随货行,往来南宁的商贸船只繁盛。

抗战爆发,民国27年10月,广州沦陷,日军封锁珠江,广西通往广州、香港、澳门的水路中断,其间,广东船舶200艘涌入广西内河,运输秩序混乱。广西航务局在梧州召开航商代表会,成立广西航业联营社,由联营社统一安排船舶运输航线。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期,南宁是云南、贵州进出货物在广西的一大集散地。从云南、贵州运到南宁的硝药、矿石、山货,均沿郁江、浔江运往梧州集散,云南、贵州所需食盐、布料、金属制品,一部分由梧州溯浔江、郁江而上至南宁中转,船舶均为10~50吨的木帆船。丰水期,由南宁顺流而下,6~8天可抵梧州,由梧州逆水来邕,需25天左右。

传统民居南宁地标

董达庭商住楼,是石巷口最著名的地标性建筑。该址位于南宁市解放路35-1号和37号。建于清末至民国时期。该屋主原为大商人孔德记,后做烟庄生意及搞运输业的商人董达庭向其购买。该商住楼房在继承中国南方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同时,还采用西式墙身、西式玻窗,为南宁市现存的地标性建筑。

该建筑总面积1269平方米,坐西朝东。为四进三井,砖木结构2至3层楼房,总进深53米,第一进临街面为骑楼式样两层,面阔5.75米,底层为开敞店堂二单间,楼上作储货及住宿之用,沿街屋前高砌女儿墙,二、三进均为三层楼,楼房前后设双开平开玻窗,窗头上做砖砌弧形窗眉。门头、檐口等处面饰中式花草图案,楼内采用木楼板上铺红阶砖,楼内采用内走廊布置。

董达庭商住楼,是石巷口和南宁最著名的地标性建筑。为研究南宁的建筑史商贸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遗存。

商贸繁盛商帮云集

邕江的江河文化,带动了邕江沿岸商贸繁盛,商帮云集。石巷口还建有著名的南宁安徽会馆。

安徽会馆建于清代,位于南宁市石巷口12号。据记载,前清时期,南宁的商务兴盛,以粤闽、江浙、赣皖、湘鄂等省商人最为活跃,其中安徽商人以经营笔、墨、纸、砚“文房四宝”著称,因“徽墨”闻名全国,在南宁有安徽商人开办的“詹有乾墨局”“詹有元”等商号。

该会馆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安徽会馆与南宁市当时的粤东会馆、江西会馆、两湖会馆齐名。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近300平方米。会馆建筑形式为硬山式砖木结构的二进一井南方民宅传统式样,分前、后两进,前进面阔3间18.8米,西侧为大门,东侧设两间耳房,门廊进深8.6米,后进中为大厅,两侧为耳房,整个建筑利用天井采光、通风。从门的石阶、门墩、防火墙及各种梁柱都具安徽派建筑的特色,会馆的后进东侧墙壁上还保存多块碑刻,仍可见“安徽会馆”字样。南宁安徽会馆,有独特的建筑风格。“观音兜”等徽派建筑让南宁人感受到了其文化魅力。

南宁腊味源远流长

南宁腊味,是南宁的传统年节佳品。过去为民间家庭制作,清末始有店坊制作经营。南宁和行、信南、加南等烧腊店相继出现。

和行烧腊店建立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是南宁第一家腊味作坊。和行号创业店主陈信和,初设店于石巷口,后迁盐行街(今仁爱路),民国23年(1934年)又迁至民生码头。原先以经营腊味为主,由于选料精细、制作讲究,而远近驰名。随着业务的发展,逐步增加烧猪、烤乳猪、烧鸭、扎蹄及各式卤味等20多个品种,但仍以腊味著名。腊肠、腊鸭不仅畅销于南宁市场,更有为数不少的广州、香港、澳门、越南等客商登门求购。

方朝明

新闻推荐

共襄合作盛举 共筑互赢平台 写在第十八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之际

9月10日,第1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开幕。这是广西南宁市邕江及两岸城市景观。新华社发新华社记者卢羡婷胡佳丽三十...

南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宁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邕城笔记 南宁老街巷之石巷口)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