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亮夫妇开心地与樊运连“妈妈”唠家常
■本报通讯员 李道永 韦东路 文/图
10月2日,在来宾市平阳镇弄桥村天堂屯樊运连的家里,笑声阵阵。樊运连一家热情款待远道而来的南宁市上林县明亮镇甘六村寺表庄农民杨世亮及其家人。50岁的杨世亮紧握77岁的樊运连的双手说:“‘妈\’,重阳节到了,今天我和老伴看望您来了……”杨世亮和妻子陪老人聊天,为她捶背、梳头、剪指甲,还动情唱起歌曲《慈祥的母亲》……这样温馨的一幕已经上演了30多年,这一切源于一个救人危难的故事。
一个故事 感动你我他
1982年2月,18岁的杨世亮外出打工。他和老乡来到来宾市平阳镇天堂屯,负责上林县木山乡至来宾市平阳镇的四级公路天堂屯路段的路基建设,住地与樊运连家相邻。一次上山砍柴干活时,杨世亮摔下山崖,左膝盖被划开了一个深至骨头的大口子血流不止,陷入昏迷。略懂外伤医治的樊运连主动为他清洗伤口、敷上草药,并精心护理一个多月直至他痊愈。家里有什么好菜,她都会给杨世亮留一份。
同年4月的一天,杨世亮和一个同伴被派去平阳街上买菜。当时还没通车,采购伙食都是靠肩膀挑运。当杨世亮回到工地时已大汗淋漓,站立不稳,当晚就病倒了。樊运连帮他刮痧、熬药、烧热水,还背着家人深夜偷偷杀鸡熬汤给他补充营养。在她的精心照顾下,杨世亮逐渐康复。樊运连无微不至的关怀,不是母亲却胜似母亲,杨世亮感动得眼泪直流。
一颗恩心 感动两座城
工程结束后,杨世亮返回上林老家。由于交通还不发达,杨世亮便常常写信给樊运连。樊运连的丈夫罗广志,今年已79岁,两人育有5个子女。杨世亮的每一次来信,子女都争相传阅,每一次回信则由罗广志执笔。双方书信往来,到2003年杨世亮买了手机后,双方联系更加便捷、频繁。
1985年,杨世亮结了婚,他和妻子吴娟金每年都抽空去看望樊运连一到两次。杨世亮曾想过把樊运连接来住,但老人舍不得离家。于是,从2007年开始,杨世亮每个月定期给她汇去300元的生活费。
杨世亮有两个儿子,于2005至2006年分别考上了大学,家里经济捉襟见肘。2006年起,夫妇俩干起了收废旧行当。2007年,杨世亮得了一场大病,在南宁住院动手术。尽管收入微薄,他总会准时给樊运连汇去生活费。
这颗感恩的心也感动了樊运连的5个子女,他们以他为榜样,也特别孝敬父母,善待老人。
一份执著 感动众乡亲
在上林,杨世亮质朴善良、执著助人的高尚品质赢得八方乡亲的夸赞。在寺表庄,今年66岁的杨世恒双眼残疾,是五保户。杨世亮隔三差五地上门嘘寒问暖,帮扫地、洗衣服、晒被子,送去花生油、面条、猪肉等。逢年过节,他也不忘给老人送去饭菜,买一两套新衣服。他还每年资助杨世恒生活费1000元,至今已坚持了8年。杨世恒常对人说:“世亮对我真好,待我如亲兄弟一般,谢谢他!”
2009年,杨世亮在自家庭院种上玉兰树、金花茶、黄花梨、南洋松等,每天精心护理,想以漂亮的庭院留住樊运连“妈妈”。 今年中秋节前夕,樊运连来小住几天,对美丽的庭院大加赞赏,但由于曾孙还需要照看,老人最终恋恋不舍地回去了。用5年精心打造“美丽庭院”,杨世亮的用心良苦也感动了乡亲们。他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妈妈”晚年健康幸福。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蒋爱云通讯员韦东路)河流小桥、广场天棚、池塘游船,云陆庄一派静谧却又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上林县大丰镇三联村云陆庄陆云地、陆云广兄弟俩创业有成,知恩图报,富裕后不忘家乡,慷慨解囊出资...
上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上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