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武鸣讯 (记者/曾永联 通讯员/张华勇)武鸣县通过推行“两种模式”,健全“三种机制”,办好“四个课堂”,提高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到4月6日,全县已新建规模种植基地25个、养殖场181个,新增种养大户2837户。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358元,同比增长9.6%。
推行“两种模式”,拓宽致富道路。武鸣县积极推行“支部+协会”、“公司+农户”模式,着力构建党群致富共同体。对党员超过3人的农村经济协会逐步建立支部。同时,打造一批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形式,让企业与农民共享利益。目前,全县已成立协会党支部21个,辐射全县13个镇、210个村,带动会员4万多人。太平镇林渌村西红柿专业合作社建立党支部后,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对西红柿产业实行“三统一”(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经营,使全村西红柿产业走上规模化发展之路,西红柿种植面积达334公顷,去年仅此一项人均增收1100元。
健全机关党员帮扶、村级干部帮带、致富能手带动等“三种机制”,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武鸣县组织2100多名县直及驻县单位党员与农村党员结成帮扶对子,深入开展“党员联带”活动。全县90%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带头上1个以上的生产项目,指导和带领群众参与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党员致富能手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为群众发展种养业、加工业做出样子、探索路子。宁武镇唐村村潘培斌是远近闻名的“木薯王”、“甘蔗王”,他将自己的生产基地作为科普示范场所,常年对外无偿开放,每年都接待参观2000人次,培训群众1800多人次。近年来,他扶持困难户用于发展生产项目的资金达130万元,惠及120多个农户。
办好“四个课堂”,培育更多“领头雁”。武鸣县充分整合各部门培训资源,办好党校课堂、空中课堂、农家课堂、项目课堂等“四个课堂”,采取专家辅导、远程教育、地头培训、基地引领等方式,培育出更多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雁”。去年以来,全县投入农村党员培训经费130多万元,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108期,培训党员、群众1.2万人次。全县92%农村党员掌握1至2项实用新技术,培育出种养能手4530人,从事商贸、流通、运输等经济能人2105人。
新闻推荐
本报武鸣讯(记者/曾永联通讯员/张华勇)截至11月中旬,武鸣县年内共新签内资合同项目18个,合同引进资金42.2亿元,完成年度任务103%,同比增长33.9%;实际到位内资21.3亿元,完成年度任务101%,同比增长66.9%...
武鸣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武鸣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