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九届南宁市民运会开幕式盛况。
编者按
四年一次的轮回,四年一届的盛会。10月25日至31日,南宁市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在“中国会鼓之乡”——马山县拉开帷幕。为让读者更为全面地了解南宁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历史、现状、项目特点及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筹备情况、特色、比赛盛况,本报从今日起开辟“全景民运”专栏,以飨读者——
南宁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下简称南宁市民运会)是一项洋溢着团结、友谊、文明、祥和氛围的运动会,它展示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风采,弘扬了民族文化,振奋了民族精神,成为一个推动全民健身运动、促进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体育盛会。南宁市民运会从无到有,从有到大,已经走过了28年的时光。
始于1985年,规模逐年扩大
南宁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始办于1985年,为市人民政府主办,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市体育局承办。之后,为配合全国和全区民运会的周期,南宁市民运会从第四届起,确定为每4年举办一次(前4届分别于1985年、1986年、1988年和1989年举办),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了9届。
前四届民运会分别在邕宁县、武鸣县和原南宁市郊区举办,其中在原邕宁县举办了第一届和第二届。较之最近几届民运会,前四届民运会的参赛规模较小,设有抢花炮、投绣球、顶竹杠、大象拔河、射弩等5个竞赛项目,参赛人数在60人至80人之间。随着南宁市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南宁市民运会的规模和水平不断扩大和提高,参赛人数也逐届增加。
接轨全国,赛事异彩纷呈
南宁市民运会在举办周期和项目设置上与全国、全区民运会接轨,说明这项运动会正向着规范化发展。于2005年在宾阳县举办的第八届民运会上,首次设置了表演项目的比赛,由各民族生产生活衍生和发展而来的民族体育表演项目,各具特色,异彩纷呈,不仅吸引了广大观众,也为南宁市挖掘、整理优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供了参考。
2009年,运动会的规模达到了一个高峰,当年在横县举办的第九届民运会是一次规模宏大、参赛人数最多、民族特色最浓的一届民族体育盛会。共有12个区、县和3个开发区组团参加,与会人员共1700人,其中运动员有971人。运动员来自各行各业,其中还包括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京族、彝族、回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选手。运动会设置了珍珠球、陀螺、投绣球、毽球、三人板鞋、高脚竞速、射弩、武术等8个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项目数量、参赛规模均为历届之最。
众人拾柴,盛会绽放魅力
主动寻求社会力量把运动会办得更为精彩,是民运会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南宁市第九届民运会实现了多个突破和创新,运动会首次面向社会征集会徽、会标,塑造了民运会的品牌形象;首次举办新闻发布会,及时向外界公布运动会的各项信息,扩大了运动会的社会影响力;开创了南宁市开发区组团参加民运会的先河;发动社会力量,给予民运会独家冠名赞助,搭建了企业、商家参与民族体育盛会的平台;首次安排了承办下一届运动会的会旗交接仪式,东道主在闭幕式上把会旗交给了下一届民运会举办地的代表,象征着市民运会的办会日趋完善和制度化。
本报记者韦峭 文/图
新闻推荐
从濒临失传到大放异彩,从囿于一地到走向全国,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在南宁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助推下,迎来了生机勃发的春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得到保护与传承,越来越受到社...
武鸣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武鸣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