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波潭(资料图片)
罗波庙位于武鸣县罗波镇。罗波庙因罗波潭而得名。罗波潭深达数十米,水质一年四季清澈湛蓝。罗波潭壮语叫凌佬仆,即老阿婆潭之意。这个老阿婆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而是一个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女神,她就是那位能呼风唤雨的“特掘”的母亲,壮语称“乜掘”,也就是龙母。“特掘”是壮语,译成汉语就是断了尾巴的龙子。
罗波庙就是为祭祀这位神奇的女神而建,罗波庙会因而有着极其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庙宇的规模、庙宇周边的碑刻、考古发掘、民间传说及流传久远的民族风俗等综合研究发现,罗波庙会隐含着原生态龙母文化起源、壮族三月三歌圩起源等一系列重大的文化密码。仅于篇幅限制,本文仅就民间传说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在广西大明山及周边地区,民间流传着大量有关“乜掘”即龙母的故事传说。据罗宾《娅仆与特掘的颂歌——龙母民间古籍文献搜集所得》一文所述,已搜集到的各类故事传说有15篇之多,主要分为原生态型故事、次生态型故事、派生态型故事等三大类。其中流传于武鸣的《娅仆与特掘》《独龙扫墓·闹龙殿的传说》和上林的《特掘的故事》等,属于原生态型故事。故事的大意为:
从前罗波潭边有一个小村庄,村里有一户人家,只有娅仆一个人。
有一天,娅仆到罗波潭挑水,上岸时发现水桶里有一条小花蛇在活蹦乱跳。娅仆把这条小花蛇养起来。不久小花长成了一条大龙蛇。有一次,娅仆剁猪菜,由于眼睛不好,一刀砍下去,把大龙蛇的尾巴砍去了一截。没有尾巴后的大龙蛇变成一位英俊男子,跪在娅仆面前,喊了一声“阿姆呀!”
这时,娅仆才知道,她养的不是一条蛇,而是一位龙子!
而大男子也说:妈呀,我原来是海龙王的小儿子,见你孤苦一人,才到家来服侍你啊!我就做你的儿子吧。
但这龙子白天仍然是一条大龙蛇,由于尾巴被砍断,所以叫“特掘”,“特掘”就是“秃尾巴男子”的意思。
到了晚上,这特掘就变成一位男子,里里外外帮娅仆做事。天旱时,还能为百姓降雨,使得大明山下年年有好收成。
人们都说,娅仆养的是一条神龙,有事都来求娅仆帮助。娅仆也特别热心,村里人凡求她帮忙的,她没少一次不帮。特别是村里人有病,娅仆就带特掘到大明山上捡树叶花草来榨汁给病人服下,没有一个不好的。于是娅仆也成了救人的神仙,远近传扬。
娅仆去世后,特掘把娅仆的棺材卷起,纵身一跳,一阵飞沙走石,上到了大明山顶,就是龙头山旁边的那座圆顶山,把娅仆葬了。那座山,就是娅仆的坟墓。那天也正值农历三月三。
以后,每年三月三,罗波潭掀起一股大浪,那是特掘从龙宫水府里飞出水面;接着,大明山谷间刮起一阵旋风,飞沙走石,天昏地暗,这是特掘飞到山顶给母亲扫墓,一直到现在,年年如此。
故事充满了神奇的色彩,为祭祀乜掘而建的罗波庙也非同寻常。三月三罗波庙会是乜掘的冥诞,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而深厚,深藏在喧闹的民俗节庆背后的诸多文化密码值得我们去认真探究。
密码之一:
原生态龙母文化起源
龙母文化是珠江流域的主流文化之一,龙母已经成为珠江流域公认的重要人文始祖,在全国很多地方和东南亚都具有广泛的影响。但是,龙母文化起源在哪里,还是个纷争不断的谜。
我们从“乜掘”这个传说故事来做简要分析:
一是这个传说覆盖面很广,环大明山地区武鸣、马山、上林、宾阳四个县的16个乡镇,几乎每个村屯都有不同版本的故事传说。
二是这个故事有真实的地名和壮语称谓。罗波潭在清代叫龙窟,传说是掘尾龙的龙宫。罗波镇的布凌村有龙垌,传说是特掘成龙的地方。马头镇小陆至罗波潭的古廖江壮语叫“达夏”,意即“祖母江”。大明山上有龙头峰,东面还有一座像坟墓一样的高峰,当地的地名称作“莫乜掘”山,意思是祖母的坟山。在环大明山地区有龙母大庙的地方,往往有“仆”(或“浦”、“布”)字和“娅”字的地名。如罗波庙旁的罗波镇叫做“凌佬仆”,附近的古廖江叫“达娅”(祖母河的意思)。古代在这一带建立的县,名字叫“临浦”,壮语即祖母水或祖母河的意思。上林巷贤镇六联村到武鸣马头镇的山坳叫“岜布”,也叫布山,意为祖母山。武鸣城厢镇启凤山神庙旁的夏黄村叫“板娅王”(壮语意思为祖母王村)、武鸣县城的大同村叫“板娅垌”(壮语意思为祖母垌村),等等。大明山称龙母为“乜掘”,龙河为“达额”,龙母墓为“莫乜墓”等。在壮语中,“乜”是母亲,“掘”是特掘(即秃尾龙),“达”是河流,“莫”是坟墓。在西江流域龙母传说名称中,这些原生态的称谓已经消失,几乎都是汉语称谓了。
三是相关的传说故事情节基本相同。环大明山的龙母传说故事虽然有不同版本,但是大致框架和情节基本相同,不大一样的地方主要集中在捡蛇的情节、养蛇的地方、断尾的原因三个方面。有说是挑水捡到的,有说是开荒捡到的,有说是采猪菜时小蛇躲着跟回来的,等等。但是不管什么版本的龙母传说,其主要情节基本相同,龙母都没有姓氏,蛇的数量也只有一条,不似其他地方传说有“一卵五蛇”“五石五蛇”情节,而且都是断尾后方成龙的,有飞沙走石、雷雨葬母和三月三扫墓的情节。
原生态龙母传说是指古老的、用壮语语言和名称或壮语音译过来的壮语传说故事,次生态和派生态的故事是受到汉文化影响而发生变异的故事,环大明山的“特掘与娅仆”是原生态传说。而岑溪、梧州、德庆、藤县等地区的“一卵一龙”“一卵五龙”“五石五蛇”等故事,情节都比较简单,篇幅也比较短小,而且叙述比较混乱,有一蛇说,有五蛇说,有断尾说,也有不断尾说,有龙母浦姓说,也有龙母温姓说,等等。比如“五石五蛇”故事中,只有一秃尾龙葬母,其他蛇怎么样、干什么去了也没有交代清楚。龙母是先秦时代的越人,越人在先秦时代是无姓氏的,因此附会上了龙母有姓氏的都是后面演变的传说故事,属于次生态或派生态的了。
分析对比得出,环大明山地区的壮族龙母故事是珠江流域最古老最具原生态特征的故事,其他地区的都是次生态或派生态的故事。
密码之二:
她原来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女王
母系氏族社会是内婚制向族外婚转变的产物,族外婚,就是一个氏族的一群兄弟和另一个氏族的一群姊妹之间的交互群婚。这种婚姻关系虽然还不稳固,但毕竟使氏族明显有别于过去的血缘家族。在这种群婚的形态下,子女仍然是只能确认生母而不能确认生父,氏族成员的世系也只能根据母系的血统来决定。同一始母祖生下的若干后代,便形成一个氏族。母系血统是维系氏族存在的纽带。这种古老的群婚制和外婚制的遗风存留在“歌圩”中。“歌圩”是文献记载的称谓,壮语则称为“窝坡”“埠坡”“埠峒”等,每逢圩日,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女子以甲村为一个单位,男子以乙村为另一个单位,用唱歌的方式寻找对象。当某对男女唱得情投意合之时,便离开集体,私下幽会,盟誓终身。
从大明山马头镇元龙坡的考古发掘中断定,远古时候,这里已经有骆越先民部落在这里生活,并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已经形成独立的“方国”。根据历史发展规律来看,方国的统治者最初为一位女性,她是方国的祖母,也是方国的国王,她带领子孙们开发大明山,开拓疆域,为子孙们做了很多很多事。因此人们对她产生无限的敬仰。龙母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部落首领,她带领部落成员为当地的群众办了不少实事,造福了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在百姓心目中,龙母是有功于国的女中豪杰,是有恩于民的良慈圣母,是美的代表、善的化身,是群众心目中的英雄偶像,并形成了崇拜和信仰龙母的民间习俗。
密码之三:
三月三歌圩的起源
据史料记载,武鸣县马头镇小陆村至罗波镇罗波潭的廖江两岸是郁江流域最古老最大的歌圩。歌圩举办的时间就是在“三月三”特掘给娅仆扫墓之后,并且前来赶歌圩的人必须先向龙母庙奉上猪头、鸡鸭鱼等肉和五色糯米饭,祭拜完之后大家一起分吃这些食物,然后才开展歌圩活动。歌圩的一开始首先唱的就是龙母的故事,具有浓郁的龙母文化特征。在清代文人韦丰华的《廖江竹枝词》中有记载:
胙颁真武喜分将,食罢青精糯米香。
忽漫歌声风外起,家家儿女靓新装。
前面两句描绘了人们分食五色糯米饭等食物的场景,后面两句讲的就是人们盛装来唱歌的情境。真武帝有各种说法,在这诗中所述的“真武”应该是祭祀的龙神,即龙母和特掘。廖江在武鸣的陆斡、罗波一带,水潭的古庙就是罗波庙。罗波庙最先供奉的原是龙母神像,后来才演变成真武神。因此一般来说,真武就是娅仆和特掘的附会说法。每年人们来此祭拜龙母,分吃五色糯米饭之后,便开始唱歌颂龙母的歌,渐渐地对歌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参加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积习成俗,三月三歌圩活动由此逐渐形成。
(作者系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新闻推荐
梁文光和他设计的移动式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专用炉。武鸣县自今年5月开展“美丽武鸣·清洁乡村”活动以来,针对农村生活垃圾难处理的特点,自主研制出移动式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专用炉,还根据各...
武鸣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武鸣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